Can not find mark:diatou 【党员名片】胡国森,61岁,余姚市临山供销合作社主任。
英国作家菲·贝利曾说: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用这句话来形容胡国森,再贴切不过。
36年的人生坚守,胡国森以一种最质朴的方式,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农户们的内心深处。
乡村“勤务兵”
走进临山供销合作社,胡国森正坐在桌前,左手拿电话,右手翻阅一份最新的农药名录。一位农户正在向他咨询农药方面的问题,他耐心介绍着规格和作用。一句句乡土话,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临山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临山、黄家埠两个镇的各类农资供应。眼下,农户们忙着备足农资,胡国森也进入了工作“旺季”,常常是天蒙蒙亮上班,天墨墨黑回家。
临山镇是“葡萄之乡”,葡萄棚的薄膜需求量很大。厂家一般只提供统一规格的薄膜,但由于葡萄棚面有大有小,用剩的薄膜,无形中增加了种植户们的成本。“你们能不能搞边角料回收啊?”种植户的一句玩笑话,胡国森却记在心头。他联系生产厂家,要求对方按照农户的大棚规格生产,但厂家要求提价。胡国森一次次上门拜访,一遍遍磨嘴皮子,终于说服生产厂家。
1月24日,是腊月廿四,第一批薄膜到货。老胡一边电话通知预约的农户,一边接待农户上门取货。接下来几天,左邻右舍都忙着准备年货,他却仍然是每天“12小时工作制”。卸货、登记、发货……寒冬腊月,他只穿衬衫,还不停冒汗。大年初一到初三,别人走亲访友,可他担心有农户上门取膜,还是照常上班。
1978年到供销社工作至今,胡国森已经记不起,究竟有多少个日子是摸黑回家的。但他很清楚一点:自己是为农户搞后勤服务的,农户的需求,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
农户“救火兵”
这些天,临山镇梅园村农户朱敖康天天往自家的葡萄园跑。看着藤上冒出来的一个个新鲜果实,他心里美滋滋的。“这多亏了老胡啊!”朱敖康感慨地说,他患肢体残疾,儿子又因患类风湿关节炎行动不便。两亩葡萄园成了他们家唯一的收入来源。以前,因为不懂技术,辛苦一年还要倒贴钱。就在他心灰意冷时,胡国森和供销社同事上门送服务:剪枝、防病除虫、肥水管理、寻找销路……胡国森几乎是一手落。“去年,我们种葡萄赚了5万元,今年的收成估计还要高。”朱敖康笑着说。
算起来,胡国森在课堂里学习农技知识的时间,总共只有七八个月,但他先后考取宁波市供销社系统“庄稼医生”中级职称和市“农业技术员”职称。凭借一手农技方面的绝活,他屡屡扮演“救火兵”的角色。
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灾害,致使临山、黄家埠两镇上千亩葡萄园出现“灰霉病”。当时正是葡萄成熟的关键时节,如果不能在24小时内用药,农户很可能遭遇绝收。而此时,供销社的“易保”农药存量不多。当得知宁波甬丰农资公司有货源时,他顾不上吃晚饭,连夜筹措,第二天清晨就把足量的“易保”送到农户手中。由于施救及时,帮农户们挽回损失约3600余万元。
创新“排头兵”
翻开胡国森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者看到,上面密密地记着各类农技问题以及解决结果。字里行间,透着对农户深深的牵挂。
通过长期探索实践,胡国森提出“对葡萄施用高氮低磷高钾复合肥”的新理念。一年下来,农户们的葡萄品质明显提高,每亩至少增收200元。“老胡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全是金点子!”农户们由衷赞叹。现在,该技术推广面积已达1.2万余亩。
为帮助农户增收,胡国森还建议棉花种植户改种玉米、毛豆等经济作物。目前,临山、黄家埠两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平均每亩可为农户增收700余元。
去年,胡国森到了退休年纪。当地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为他开出了15万元的年薪。但面对单位的返聘邀请,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我的身板还硬朗,可以再为农户服务几年!”胡国森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