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浙江日报记者 李丹超 潘宗敏 朱丽佳)傍晚6时左右,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的社区广场开始热闹起来。38岁的村民戴红梅忙完手头的家务活,便匆匆赶到这里。作为村里妇女排舞队的一员,她最近正和大家一起排练新舞,准备在下一场村民大舞台活动中登台演出。
没有舞蹈基础,也没有教练指点,戴红梅学跳舞全靠通过连接村里免费WiFi下载舞蹈视频来学习。“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戴红梅说,现在她白天在企业上班,下班在公园散散步、在广场跳跳舞。
戴红梅的幸福生活,源于村里走出一条极具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三林村在县、镇财政的支持下,启动了“和美家园”建设,专门腾出30多亩土地作为中心村集聚点。包括戴红梅家在内的60多户村民,相继“拆旧建新”集聚到中心村。与此同时,这里的村道拓宽硬化,路边覆盖绿化,门前竖起路灯,连通每家每户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池投入使用,并且村里还安排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保洁。走在中心村,两旁的绿化五彩斑斓,农房漂亮精致,社区广场、门球场、文化舞台等一应俱全,一个农民新社区已初具雏形。
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化人则是关键。以文化人,三林村着眼于建设智慧村庄和丰富文化生活。今年3月,三林村将“智慧城市”搬进了乡村,在中心村区域安装两部信号发射器后,村里有了强大的WiFi信号,村民在家随时能享受无限流量带来的便捷和乐趣。
“基础设施好了,村民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高了。”三林村党委书记沈炳奎说,现在除了镇、村安排文艺活动外,村民们还自发地组织开展活动。现在的三林村,只要天一黑,男女老少便会聚到中心村,跳舞、打球、逛公园……村民们的农村生活开始有了“城里味”。
让村民们“跳起舞”来,不仅需要舞台,还需要洗掉村民腿上的“泥土”。目前,三林村全村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村民们离开土地、走进企业,收租金、拿工资,腰包越来越鼓,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 湖州德清建立首个水源地警务站 24小时巡逻保护水体安全
- 省政府海防办到宁波支队石浦所调研海防基础设施
- 国家发改委公布首批吸引民资项目 浙江两项目“榜上有名”
- 德清:在服务大局中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
- 德清麻风村·天使之手传递大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