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寿桥小学的乡土生活报告】
教育的差异、安全的忧虑、生活方式的不同
孩子们与乡土生活有点远
“鸡犬给我不错的印象,它们常常看见人就跑,在草丛间穿梭。”
10岁的杜安,这样描写自己在爷爷奶奶家看到乡村景象,稚嫩的笔划间,有着属于孩子的天然诗意。
杜安所在的班级是杭州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四年级六班——这个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这个班级发出的32张“乡村生活问卷”,收回27张,其中,只有3个孩子从未去过乡村。
乡村的鸡鸭猫狗、高大的树,以及无垠的稻田,在这群10周岁左右的孩子的脑海中,抹下或浓或淡的一笔。
与这32份学生问卷同时发放的32张家长问卷,收回23份,其中6位家长表示“不喜欢”乡村生活,即使喜欢乡村生活的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过多的时间在乡村度过。
成年人在担忧着城市的空气、水,在闲谈中,不断提及下乡养儿的话题,同时又发现,农村同样不能幸免,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学校教育相对滞后,有着更为“应试化”的倾向。于是,下乡养儿,成了一个热闹的话题,又是尴尬的存在。
余老师
到瓜山找一朵油菜花
余文冲是四年级六班的科学老师,老师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家长,女儿正在读三年级。
余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叠的四年级的科学试卷——青蛙和鸡的繁殖方式,一朵油菜花的构成,蚕豆种子成长的过程……这些考试内容恰恰都与乡村生活有关。
在这些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余老师都会尽量做到有实物展示。“比如,讲到油菜花,第一次,我开车去瓜山找到了油菜花。”但是,这节课在其他班级还要讲,总不能天天去瓜山采油菜花,余老师只好提前告诉学生,如果家附近正好有,就带到学校来。
“如果在农村生活,就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余老师又说起“蜗牛”这一课,“蜗牛在农村找找很方便,但是城市不行,特别是很久没有下雨的天气,很多学生就去花鸟市场买,学习的过程也没有了。”
在余老师看来,乡村生活很有必要,它可以开阔眼界,培养动手能力,是另一种同龄人在一起的群体生活经验。
然而,在这大把的“好处”面前,余老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纠结”。他的老家在宁波,但是,现在很少回家,即使回去,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双休日孩子要上兴趣班,而寒暑假,他则会用这难得的时间带孩子到外面去旅游。所以,在他看来,下乡养儿对于城市家庭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而这种体验式的生活,也不能太久。
“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大概就是双休日、兴趣班、外地旅游。”余老师说。
23位家长
乡村生活只能作为调剂
与余老师一样,参与调查的23位家长,在平时的聚会闲谈中也时常会聊起下乡养儿的话题。
他们中的多数人,每年都会抽出点时间带孩子去乡下,在家长看来,乡村给予孩子的是新鲜的空气、自由的空间、缓慢的节奏、放松的心情。
即使不喜欢乡村生活的家长,也表示自己一年带孩子去一次,主要是让孩子体验乡下生活,增长见识,从而懂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让孩子珍惜现有的生活。
只是,面对是否愿意把孩子放在乡下这个问题,只有两位家长毫无附加条件地说“愿意”。
如同余老师所说,目前的生活状态虽然压力不小,但是放弃是个艰难的选择。“我们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家庭也在城市。”一位家长说,都市人距离乡村已经越来越遥远,下乡养儿是一个不现实的话题。
除了无法放弃的既有生活,家长对下乡养儿的最大担忧在哪里?
教育资源的城乡不均,被列在第一位。
“农村教育环境和城里存在巨大差异,农村的教育方式比城里更加‘应试化’,这对小孩的成长颇为不利。”一位林姓家长的话,几乎道出所有人的心声,在家长们的判断中,乡村的教育资源不足,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在需要拼攒努力的时候,实力不足”。
其次,孩子在乡村的人身安全,让家长无法放心。比如,没有护栏的水塘,散养的猫狗,监管不严格的商品。此外,卫生习惯与孩子的欠缺的自理能力,也是家长不能放手的原因。
这样一来,孩子的乡村体验,就被加上了很多附加条件,比如,时间不能太长,必须有父母陪伴。
27个孩子
一切你没有做过的都很有趣
相比较父母认为“乡村不能久待”,多数孩子愿意花一个暑假在乡村生活,当然,他们之中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说会想念城市的游乐场,也会带上Ipad。
如同《下乡养儿》中的天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乡村里那些猫猫狗狗的可爱。回到城市,他们会时常想起奶奶家的小狗,那条叫小黑小花或者小白的狗,可以亲昵,可以喂食,孩子们还很惊诧地发现——“狗见到陌生人会叫”。
在调查问卷上,去过乡村的孩子都很乐意分享他们的经验。孩子们说,乡村里一切你没有做过的都很有趣。
很遗憾的是,除了乡村里的小动物,多数孩子在农村并没有找到玩伴。有玩伴的孩子当然有更为丰厚的回忆,王丽雯说,自己和乡村的伙伴一起聊天、玩爬树比赛;罗羽怡记着大家一起用树叶做口哨吹的情形;章路亚难忘和小朋友一起帮爷爷种菜,以全身泥水换来好心情。
27个孩子中,没有去过乡村的3个孩子,则写下了自己对乡村的想象,如同陈玥,她说:“乡村应该是这样的:空气很清新,而且种了很多花花草草。一进去就感到很轻松。我愿意去体验一下。”
然而,在这样的调查中,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孩子,也许将会与乡村越走越远了。
从问卷中可以看到,去过乡村的孩子,多数都是住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从乡土社会中走来当代中国,其实在靠血缘维系着农村和城市的人际关系。多数孩子的下乡体验,是源于父母探望长辈时顺便为之,当父辈彻底消弭了这种关系,试想,孩子的乡土生活还有多远?
正如一个孩子所说:“因为家乡不在乡村,我没有去过。”
孩子们的乡村印象
那花,那狗,那村
李开言:狗非常忠诚,有风吹草动就叫个不停。鸡很骄傲,一下蛋就疯狂地叫着,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她那点成绩。
郑妍:姑爷爷家的鸡,一只公鸡有八个老婆。
钱琪:那边的空气很新鲜,夜晚会有很多颗星星。
陈语:有蘑菇、笋、鸡、鸭、田地……
陈乐涵:我想象中的乡村,有鸡鸭有牛羊,村民就像一家人,少有拘束。
王佳宁:最难忘奶奶养的小土狗,它很可爱,也很乖。
朱晨榕:最难忘的是一只狗在一头牛背上。
阮靖轩:站在田野边上望去,能看见很多的小麦和其他食物。
李浒:我觉得那里的树木都很高。
章路亚:乡村在我的想象里是:远眺,一片金黄。
周依柔:那里的鸡犬都很可爱,在园子里走来走去。
陈思颖:乡村的凤仙花,一大片一大片的就像海洋。最好玩的是我和朋友一起喂狗,并抚摸它,最难的是钓鱼,鱼根本不上钩。
林屹茏:和小狗贝儿的生活,虽然只过了三天,但我多了一个朋友,最后贝儿被人药死了,我不禁为贝儿感到悲痛。
朱彦希:大片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在里面走动,连人头都看不到。
王丽雯:家门前种着一棵大枣树,这棵枣树从我小时候一直到我长大,陪伴着我,每年我们都可以吃到枣子。
方其华:我可以看到野生的水果,花的种子,我还收集了好多。
- 杭州江干推“新教育共同体” 让百姓孩子就近上好学
- 嘉兴指挥部“四个突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取得实效
- 边防总队机关开展廉政法纪教育活动
- 一个母亲的困惑:下班回家累得半死 顽皮的孩子怎么教
- 杭州下城区:班上小孩做小动作 老师不能飞粉笔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