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0日讯 ( 生活刊见习记者 谢颍浠 ) 电信诈骗案时常见诸报端。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诈骗者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没有经历过的市民大多会觉得,如果是我,才不会上当受骗呢。但是,一旦你真的遇上了电信诈骗,受骗与不被骗,真的只在一念之间。
“法院传单”,差点让她损失11万元
近日,家住萧山宁围镇二桥村的韦大姐就遭遇了一番惊吓。6月15日下午两点左右,韦大姐来到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宁围支行二桥分理处,拿出数张存单共计11.7万元,要求汇款。银行员工在跟韦大姐交谈中发现,韦大姐前后对答矛盾,部分回答明显有隐瞒,似乎有难言之隐。
银行员工耐心地劝说韦大姐先不要汇款,但韦大姐却一再坚持要汇款。银行员工只好报警,并及时联系到了韦大姐的丈夫。
在丈夫、派出所民警的再三提醒下,韦大姐终于道出实情:原来,韦大姐之前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说,她有一个包裹,里面藏有毒品,她有可能涉及一起贩毒洗钱专案,要把她的现金全部转移至“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来电者特别强调,不能打110,也不能告诉任何人。来电者还先后发了两份“法院、检察院协助调查函”“刑事拘留令”,韦大姐看了,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才发生开头那一幕。
据统计,三类人最容易上当受骗:老人、高知、宅女。这三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封闭,人际关系单一,与外界接触较少。一些高学历的人看上去并不像容易受骗的,虽然也上网,看新闻、聊QQ、与人联系很多,其实与社会现实关联度并不高。也就是说,社会化程度低,受骗概率就高。当骗子找对被骗对象后,就会抓住你的弱点进行诈骗。
这些电信诈骗手段,一定要牢记
手段一: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萧山警方分析说,这是现在很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之一。一般嫌疑人都会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拨打事主家中电话,声称其家中电话欠费或是事主的身份资料与嫌疑犯有牵连,将事主电话转接给所谓的公安机关或是其他司法机关让事主核实,然后嫌疑人假冒公安机关人员谎称事主个人信息泄露,银行账号已被人利用进行犯罪(如贩毒、洗黑钱、涉嫌诈骗等),要求事主及时进行账户保护、清查,并将电话转给“银行客服中心”,然后假冒银行工作人员,要求事主将存款转到其事先准备好的账户上,并让事主到ATM机上按其指令进行操作或直接转账,进而实施诈骗。
手段二:制造危机,利用你害怕的心理
一般骗子会制造一个危机事件,例如法院强制执行、要么是欠费、要么是银行卡的安全受到威胁等。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其决策水平和质量就会下降,会处于一种“行动”的状态,这个时候人坐不住、也安静不下来。而本案例就是利用韦大姐害怕的心理,钓她上钩。
手段三:冒充权威部门,牵着你的鼻子走
骗子通常冒充是一个权威部门,不是电信、银行、就是法院、医院,还故意表现出这些部门之间在相互配合,所以很容易获得受害人的信赖。然后他们会用一些专业术语告知你,从而让你深信不疑。一些自我力量比较弱的,容易被暗示的人就会上当受骗。
手段四:告知你的信息链,以取得你的信任
为了达到让受害人信任自己的目的,骗子通过事先掌握受害人多项信息以形成一个能够导致信任的信息链。当骗子说出很多你的个人信息时,你就会不得不信,误以为是真的工作人员。所以市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以防不法分子窃取你更多的信息。
- 假冒的"银行员工"截走8000元生活费 谁见过这个女骗子
- 骗子几个电话忽悠小伙汇出1万3 老套骗局还是有人上当
- 电信诈骗势头越来越猛 防止被骗,记住三步法
- 去年电信诈骗卷走浙江人8亿元 今年发案数同比增长10%
- 1至4月杭州共阻止电信诈骗案268起 止损1069.3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