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3日讯 自从央视曝光河南杞县等地高考大规模替考事件之后,杞县这个离开封还有40多公里的偏远县城突然备受关注。
22日,记者继续在杞县采访。
此时的杞县正是当地特产大蒜的收获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大蒜的气味,有些古怪。
而这个人口超过120万的县,因为高考替考事件的发生,气氛也多少有些古怪,而且,替考事件的发生,也并非只在今年。
连续多年的
替考
实际上,替考在杞县并不是件新鲜事。
被央视曝光的李老师就坦承已经连续干了3年了,从没出过事。
其实,是出过事的。
早在2012年,杞县就曝出替考事件。当时,组织来杞县等地替考的张某、李某被警方抓获。但是,最后却被放了。因为当时的杞县替考,还没有进化到现在的地步。
据媒体报道,当时他们组织考生拿着雇主身份证和准考证直接进场替考,这被称作“硬考”,以区别于伪造身份证和准考证的“软考”,当时警方认为其符合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应受刑罚处罚。但是检察机关认为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其为犯罪行为,不能定罪和处以刑罚(即“罪刑法定”原则)。最后,两人被放了。
而在同一年,组织“软考”的人则被判刑11个月。
在当时,替考已经产业化,并进而出现了很多行规,比如给枪手的定金一律定为5000元。而当年后期款项的价码是一本2万元、二本1万元、三本3000元。
这一价码在2年后的今天,就涨到了二本2万元,一本3万元,重点一本5万元,如果考上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
而实际上,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应对替考则可以上溯到2005年,当年,河南首次出台政策严防高考“枪手”:高考期间,河南各高级中学二年级和高等院校学生一律不放假,并不准请假。每天考试期间由专人清点人数,发现可疑替考者报省招办协同检查。
讽刺的是,这次杞县替考的考生来自湖北,而湖北在今年也有相关的严令,但是这些替考的大学生却还是跑来了河南。
据央视报道,策划者李老师是这样解释为何每年都在杞县等县城操作高考舞弊:“你想就是在一些小县城里面,关系网有多牛,县城就这么大,有头有脸的人基本都是通的,谁没谁帮忙的时候啊》”
“都是家里面的关系,都是领导的孩子。”李老师说,“说白了我把他们服务好,将来我回去,家里的父母啊、亲朋好友到时候求他们帮忙,他们可能会念旧,可能会帮一把。主要是考虑到这个。”
此外,他还说,每个县都有个主带队的主监考,首先把这个领导搞定,用钱塞,给到位。如果万一“枪手”被查出,不能承认,只要不说就不会有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去找关系,让公安局把人提走。
这关系网可不一般,一条龙服务还不算,出事了还能搞定,在小县城,也算得上手眼通天了。
当地的
高考内耗
22日,记者辗转联系上河南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徐玉斌。他对于河南当地的高考问题有多年的研究。
他告诉记者,河南省本身就是高考大省,而杞县所在的开封,高考也异常激烈。而杞县,在开封五县之中,大概属于生源最多的,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
替考的进化,和当地每年高考的内耗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内耗,就是学生和家长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分数彼此竞争。
“最原始的方法当时是学生自己苦学,用时间砸出成绩,慢慢地就各种招都出来了。”徐玉斌表示,河南的这种内耗尤其明显,可以说,人为把河南的高考分数线拔高了至少50分。
他说,记得前几年一次高考结束后,网上出来一篇《河南百万考生落泪,给我们一个理由……》的帖子,就是说这个事情。杞县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而在徐玉斌看来,在杞县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传统观念还是很强,老百姓对于考上大学依然有着巨大的荣耀感和执念,特别是有权有钱的人家,如果没出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那再有钱也感觉矮人三分。
“简单说,考上好的大学依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越难考,越竞争激烈,考上好大学的荣耀感就越强。”徐玉斌说,只要看下河南流行的豫剧里面,有名的几乎都是和状元有关的剧目,就知道替考的发生,有着很深的原因:这里对金榜题名的渴望,从来不曾消退过。
失衡的
教育资源
在徐玉斌看来,杞县等地的替考事件,折射出整个河南高等教育资源的失衡窘境。
河南曾经连续多年都是全国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
在2008年,高达90多万人。而这两年才被广东省超越。
今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为72.4万人,考试规模在全国依然排在前列。
但是与之相对的,则是河南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在当地,没有一所985高校,只有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而在河南边上的陕西,这个数字是9所。
此前几年,希望国家加大对河南教育的支持力度,一直是每年全国两会时河南代表必提的事。曾有代表在发言时直言,“河南什么都少,就是人多!”
据统计,河南考生要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北京考生的1/400。
而考生们为了考上好的大学只能拼命考高分。
自己考不了高分,那就找别人来考……于是,巨大的替考市场就此出现,并逐步进化到了今天的局面。
“枪手”盛行
源于道德失范
高考舞弊并不算新闻,在利益的诱惑下,多方串联的集体舞弊案近年来也屡有曝光,有评论称,人们还是从曝光的视频中震惊于此次替考案件中当事各方的坦然和从容。替考的大学生们在数万元酬金的诱惑下很快就选择以身试法,替考组织者对监考老师们的劝说显得如此理所当然,被劝说人甚至没有一丝违法的罪恶感。在各方的“积极”参与下,道德和法律在与利益的碰撞中,再次输得一塌糊涂。
随着“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舆情的持续发酵,网友的关注和评论也在不断升温。腾讯网友“天下游”说:教育腐败到何种地步了,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都成啥了,下一代不败在这帮人手里才怪呢?
网友“星海相约”说:发生高考替考,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从已曝光的河南替考事件中不难看出,不论是替考组织者、替考者还是被替考人及其家属,始终都与钱、权、利密不可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替普通考生替考?替考背后,是公平的打破、诚信的缺失、权力的滥用和教育的腐败。
央视评论称,高考舞弊案自然值得我们关心,但在这次替考案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滑坡却更令人忧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