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2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张丽 见习记者 李鹤琳 县委报道组 徐平) 他们几乎用尽一生的劳作,换来子女的成长。如今,等待子女的归来,成为生活的姿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老人。
因为没有子女的照顾,在很多人印象中,留守老人大多过得并不如意。近日,记者走进天台县坦头镇下宅村,以期发现他们身上的另一种神采,体验在山村滋长的乐观、满足和不屈。
刘顶仁:那份眷恋
80岁的刘顶仁正在犁田,一手掌着扶手,一手牵着牛绳、拿着竹枝,嘴里念着“哈去”、“鼻头”……黄牛就乖乖地犁出了两条直直的垄。
头发花白,皮肤黝黑,但身板清瘦,一点看不出老人已经年届八十。听到记者喊他,刘顶仁笑着,脸上的皱纹挤到了一起。
“等等,我去洗一下。”说着,他去河边,先把犁和耙上的泥巴洗得干干净净,再洗自己身上的泥巴,就像小孩爱护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将犁和耙放好。
刘顶仁老人育有一儿三女,都在上海、苏州等地做生意,他和老伴两人留守在家。眼看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孩子们提出要把老人接到城里去,但刘老汉每次都认真地说:“不行,家里有我的事业。”
这个事业,就是那3亩田地。对于刘老汉来说,土地是一切生命的根基。正是靠着这3亩土地的馈赠,他养活了4个子女。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便是去田里干活,犁地、施肥、摘种……凭借一辈子积累的经验,他总能将农作物照料得井井有条。
村里年轻人少了,一些土地被抛荒,刘顶仁看着心疼,就会种上一些蔬菜瓜果。到了收获的时候,他还经常将这些蔬菜瓜果送给村里的留守老人。
陈增元:那份爱情
唯一的儿子常年在外做木珠生意,但90岁的陈增元依然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有老伴许仲皿的相伴。
“你不要又忘了放盐。”许仲皿梳着两根花白辫子,带着一副老花镜,正在做饭,陈增元在一旁调侃道。老伴前几年得了老年痴呆症。刚开始,陈增元有点担心,每次老伴出门,他都会偷偷跟在后面,怕她走丢了。
陈增元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老年痴呆症就是经常容易忘事,那我每天跟她说话,不就好了?”于是,他每天和老伴聊过去的事,让她不要遗忘过去。
为了让老伴能吃得好一些,陈增元还自制扫把,用来增加收入。“做这个我现在可是熟练工。”陈增元说着,当场做起了扫把。只见他用剪刀剪好扫帚草,然后拿起扫帚柄和黑布条,有条不紊地排好扫帚草,一圈一圈缠绕起来,再用自制的木棍在扫帚梗部位敲一敲,不一会功夫,一把轻便的扫把“闪亮登场”了。
“这扫帚在村里蛮畅销,有人要就到我这定做,15元一把。”陈增元高兴地说,儿子挣钱也不容易,我们自己丰衣足食,也是给他减轻点压力。
徐有加:那份快乐
头上戴顶草帽,身下跨辆“电驴”。一个热心村民指着前方一辆缓缓驶来的电瓶车告诉我们,骑车的就是他们村的老年协会会长徐有加。
74岁的老徐皮肤黝黑,鞋帮裹满泥巴,看上去很精神。一问,原来老人正在为公墓建设忙碌着。
儿子常年在上海做生意,老徐和老伴一起留守。老徐乐观豁达,他把村里老人、小孩的事,一直当成自己的事。
“我村里有特困留守老人25位,他们有的没有子女,有的子女已不在,有的常年生病,生活很困难。”徐有加拿出一本留守老人登记册,一页一页翻着说道。
老徐深知留守老人的困难,想出了“结对帮扶”的好办法,将村里的25位特困留守老人和村里的党员结对,“乡里乡亲,互相有个照应”。
这时,孤寡老人陈台仲看到老徐开着电瓶车过来,热情地打起招呼。陈台仲比老徐年长10岁,无妻儿,老徐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结对户。见记者问起,陈台仲马上说起老徐的好:“会长平时对我很照顾,跟我交朋友,陪我讲讲话,逢年过节还给我送东西。”
“我就是瞎忙!”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又想帮外出人员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老徐已连续6年为村里的50余名留守儿童创办留守乐园,成了村民们放心的“孩子王”。
- 独居的老伯几天没出来散步 被邻居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 谁为山区留守老人守护晚年? 龙泉:专职保姆来敲门
- 丽水:留守老人大撤离 提醒“驴友”不要进山
- 大学生村官有三个角色导游 调查员和留守老人女儿
- 龙泉龙南乡干部送温暖 留守老人春节有着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