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4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黄晶晶)
从烟囱冒着黑烟,到冒着团团白烟,再到如今烟囱口连蒸汽都看不到,路过杭州湾北岸乍浦港畔浙能嘉兴发电厂8号机组时,老百姓已经有点搞不清这些发电机是不是还在运转。今年5月30日,嘉兴发电厂8号机组烟气超低排放装置投入运行,成为国内首个成功投运的超低排放改造装置。这也是为什么烟囱口黑烟、白烟都不再冒出的根本原因。
“这有赖于浙能在超低排放技术上的突破,好比是给火力发电厂戴上了多层的‘过滤口罩’,控制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浙能集团生产安全与技术管理部副主任滕卫明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给发电燃煤烟气
“洗4遍澡”
何为超低排放?滕卫明介绍,所谓的超低排放就是通过“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使燃煤机组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天然气燃气机组的排放标准。
滕卫明所说的有点拗口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主要由SCR高效脱硝装置、低低温静电高效除尘装置、湿法高效脱硫装置、湿式静电深度除尘装置等4套设备组成。
这4套主要的环保设备加在一块儿,块头并不比燃煤发电机组小,这也是其他火电厂一般看不到的设备。
通过这一整套设备,燃煤机组锅炉尾部烟气就像是被“洗了4遍澡”一样:SCR高效脱硝装置,在降低氮氧化物浓度的同时改性催化剂协同氧化单质汞;低低温电除尘器,降低了粉尘和三氧化硫浓度;脱硫吸收塔,降低二氧化硫浓度和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及汞;湿式电除尘器,降低粉尘浓度协同脱除三氧化硫及汞;烟气到生产流程末端还要进行加热处理。最终干净的烟气,从烟囱排出,从外部看上去,既没有黑烟,也没有白烟。
这是超低排放技术第一次用到国内的燃煤发电机组上。根据西安热工院、浙能技术研究院对装置进行的烟气采样测试,机组满负荷时烟囱总排口主要烟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显示:浙能嘉电烟尘2.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28.8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22.7毫克/立方米,比《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重点地区排放标准分别下降87%、42.4%和77.3%,污染物比国标下降了2/3。数据表明,该超低排放系统性能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相媲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个主要污染物指标
一次都降下来了
“当年热议PM2.5时,很多技术只是盯住PM2.5一项指标。我们感到,燃煤发电必须要走出一条清洁生产的新路子。”面对中国能源只能以煤为主,其他清洁能源量少价高,难以成为能源支撑的现实,董事长吴国潮当时就提出要改造提升,一次性就把三个主要污染物指标都降下来。
从2011年开始,浙能集团就把超低排放工作放到了议事日程。通过引进、集成,浙能集团的技术团队创新地开发了这套“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通过协同应用几种先进技术,一次性大幅降低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在汞、三氧化硫等多种污染物减排方面同步取得成效。
负责该项目设计与改造的是浙能集团旗下浙江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胡达清告诉记者,总投资3.95亿元的浙能嘉电三期7号、8号两台百万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烟气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工程,其成功改造投运以及有力的数据,证明了超低排放技术线路是真正可行且切实有效的。
浙能投50亿元
大力改造火电厂
据监测数据显示,实施后的燃煤电厂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清洁发电的天然气燃气轮机组排放标准,即烟尘不超过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不超过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不超过50毫克/立方米。
“超低排放不仅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而且在发电成本上还有明显优势。”滕卫明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超低排放改造增加的运行成本约为每度电0.02元,改造完成后每度电成本0.477元,远低于天然气发电的每度电0.904元、风电的0.8元、太阳能的1元,并不会明显增加社会用电成本。
浙能集团生产管理总监胡松如介绍说,按一台百万千瓦机组计算,每年每台机组能减排二氧化硫550吨、氮氧化物750吨、烟尘390吨。如果推广开来,不仅确保完成浙江省“十二五”减排任务,也将为浙江省“十三五”减排工作作出贡献。经测算,这一技术如向全浙江省燃煤电厂推广,每年可使全省在现有减排基础上,再将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7.3%,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4.4%。
目前,浙能集团在实施嘉电三期百万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的同时,也在浙能舟山六横电厂、台州第二发电厂共4台新建百万千瓦燃煤机组和温州电厂四期2台66万千瓦燃煤机组上,同步配套建设超低排放装置。浙能集团今年还将完成和开工嘉电、乐电、北仑电厂等4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浙能集团吴国潮董事长表示,2017年要全部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
- 网传余姚黄家埠中学空气污染严重 政府称排放达标
- 浙江创新建设清洁煤电 2017年前完成清洁排放改造
- 走进“近零排放”燃煤机组
- 史上最严排放标准7月实施 未达标热电企业将重罚
- 浙江发布首份低碳发展报告 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