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的咖啡店女老板小余,正在认真完成自己的又一件作业:燕尾榫盒。
每做一件家具前,身兼师傅的小高和小徐,都会绘出草图,反复修改。
周末,来自城市的年轻人,都会在这里学习和钻研木工。
浙江在线07月14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杨晓轩 摄影报道)都说刨锯凿装拼,木匠没轻活
但眼下杭城却偏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想当鲁班传人
循着刺耳的电锯声,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杭州勾庄吴王村的这家木工作坊。
声音是从平刨机上传出的,但见一位长相斯文的小伙子正在制作衣柜面板。一根粗糙的木头,摁入平刨机,顺着飞转齿轮,顿时木屑飞溅,转眼,木头被切割成一块块平整的木板。
“小徐,过来帮我检查一下”,听其柔美嗓门,显然是位年轻女性,果然,一位长相秀丽、身上粘满木屑的女孩,双手正打磨着一只新制成的四脚八叉凳,如不道明,还真不相信,这件像模像样的“杰作”,竟然出自她的稚嫩双手。这位名叫李晨的女孩告诉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用功,她已完成三件作品,除了这只四脚八叉凳,还有方凳和燕尾榫盒。
记者打量后发现,在偌大的木工作坊,还有好几位女同胞,比如,有爷爷曾给人做过橱窗的黄小姐。比如,还有想从事家具设计的21岁女大学生小飒,她说,明清时期,中国的木艺曾达到顶峰,而现在家具多为欧美、日本设计,让人觉得遗憾。在上海开了三家咖啡店的余女士,每次都要专程从沪上赶来,但她和另外一位女生创下了48堂木工课全勤的记录。问其原因,她说主要是热爱。
而创办这一木工作坊的两位80后大学毕业生小高和小徐,也正是出于对“鲁班工艺”的热爱。小高毕业于中山大学设计专业,他和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小徐,把爱上木头称为缘份。去年,各有工作的他们,合伙租下吴王村150平方米的农民房,工作之余,便来到这里捣鼓木头,起初可以用玩来形容,以后,不断有交流木制经验的朋友,从上海、北京、三亚等地慕名赶来,这里俨然成了木制玩家的交流站。他们遂给木工作坊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有木友木工俱乐部。
今年6月,有木友俱乐部通过微信向社会发出培训木工课程的信息,仅一天时间就收到了几十名报名者,为保证教学质量,从中选出13位作为首批学员,令人好奇的是,其中一半竟然是女性。
每到周末,他们都会相约来到这里,在充斥噪音、弥漫汗味、机油味的中间,传承古老的“鲁班”技术,感受汗水带来的快乐,收获着那份不一样的劳动果实。
一位女学员,正依着凿成的榫头进行拼装。
一有女学员作业完成,同济大学毕业的小徐都要帮其作些修改。
进口工具虽价格不菲,但坚固好用,多成他们的选择。
木工作坊前,不时有背着农具的当地村民走过。
女孩小李在给自己制做的四脚八叉凳做最后打磨。
- 雇主对木工宣传防盗信息 完工后木工竟变窃贼
- 乡村木工变身古建筑专家 新昌版鲁班复活南京阅江楼
- 高温天随建筑工人做木工 分毫不差做细活
- 木工气枪随意放 儿子把钉子打进自己肝脏
- 杭高举办读书节活动 劳技老师推荐《木工基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