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成县南田镇一年一度的刘基祭祀活动中,在场的刘基后裔和着鼓声,诵读祖宗留下来的家训。
浙江在线07月22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王益敏)文成位于温州市西南部,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谥号“文成”作为县名。斯人已逝,但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家训,悠远流传了数百年。近日,由省文明办主办,在全省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中,钱江晚报记者走进了这个历史名县。
“爱家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睦邻里,文明礼貌,严己宽人……慎官守,泽民为本,问心无愧。”在文成县南田镇一年一度的刘基祭祀活动中,在场的刘基后裔,和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庄重地诵读祖宗留下来的家训。
这样的家训,已深刻印记在当地每个人心中,并时时转化成奉献家乡的准则和行动。
宁可自己节省,也要出力家乡
这是遵从家训所肩负的责任
年过七旬的刘化隅老人是刘基的第二十一代后人。
老人家育有2子1女,家有子嗣15人。对于晚辈的教导,他始终奉承“宁可自己节省,也要出力家乡”的祖训。
老人的3个子女都在国外工作生活。长子是德国西门子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次子定居意大利,女儿在欧盟委员会工作。
2003年,大儿子刘海波作为西门子公司德方技术代表,被派往上海,成为德方仅有的两名常驻上海的技术专家之一,参与建造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磁悬浮铁路。
小儿子刘宏杰大学毕业后出国创业,如今在意大利事业有成;女儿刘翔鸿今年35岁,精通中、英、德、法、日等多国语言,在德国从事翻译和交流工作。
三个子女个个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刘化隅夫妇俩还被评为浙江省“为国育子”模范家庭。
老人家育子有方,本该退休在家安享清福,但他依然热心于各种公益事业,经常捐款支援家乡建设。
2005年冬,老人牵头修建了一座长43米高19米宽5米的木廊桥,堪称文成第一桥;还陆续出资80多万元修建了联簪坊、敬仰亭、白衣丞相殿。
作为刘基的后人,刘化隅说,这是遵从家训的所肩负的一种责任。
老人家的行动也感召着子女们,“孩子们钱越赚越多,委托我孝敬家乡的钱,也就增加了。我们都觉得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老人家笑着说。
把好的留给别人,处处替人着想
善待他人的家训让家庭和睦家乡兴旺
同为刘基第二十一代后人的79岁老人刘化明,同样遵从着这样的祖训,并将此传递给后代。
刘化明与妻子结婚50多年,没有红过一次脸。老两口相敬如宾,让子女们在言传身教中也受到了感染。
老人家记得,多年前,家里经济还不宽裕。有一次,家里烧了一桌菜,其中有一盘肉,其余都是蔬菜。一顿饭6个人,“蔬菜都吃完了,而放在中心的那一盘肉几乎没有被动过。”老人回忆道,“从小时候起,孩子们就学会把好的留给别人,处处替人着想。”
如今,4个子女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番成就,而且乐于向他人伸援手。
长子是一名医生,坚决不收病人“红包”,反而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中留出几百块钱,专门帮助那些有急需的病人。“有时候碰到一些手头拮据的病人,我就偷偷‘借’钱给他们,有时候病人不肯拿,我就说是医院里的福利……只要他们能及时治好病,也就满足了。”
大哥的善心行动也影响着弟弟刘峥嵘。从几年前开始,他坚持每年拿出一部分奖金,帮助公司里有困难的职工。“尽管我拿出的钱不算多,但也尽一份力。”
“善待他人”的家训,让这个家庭始终和睦。多年来,子女们不管工作多忙,每逢节假日都要尽量回家。“有时候,只是陪着爸妈吃顿饭、附近走走,看着他们开心,就够了。”晚辈们这样说。
如今,在文成县,遵从先人、奉献爱心的“家训”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传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