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浙大一院完成高难度换心手术 换心前21岁小伙叠个被子都不行
换心后,他在记者面前轻快地跳跃
2014年08月05日 06:43:3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张苗 通讯员 王蕊 赵中帅

换心术后第22天,小林昨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告诉记者:感觉心脏跳得特别有力。

   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张苗 通讯员 王蕊 赵中帅)21岁的小林身高有1.79米,长相眉清目秀,眼睛特别漂亮,是一位气质文雅的帅哥。不过他特别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一样。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见到了“换心”人小林。他是浙大一院第7例心脏移植病人,接受的移植手术也是最复杂的。现在的感觉怎么样?小林告诉记者:他想和双胞胎弟弟痛快地打一场篮球。

  换心人还能打篮球?开玩笑的吧?

  主刀医生倪一鸣笑道:“这一愿望马上就能实现。”

  21岁小伙

  却已是第三次开胸

  在过去的12年里,小林的心脏一直是个累赘。他的心脏越变越大,也越变越虚弱。在今年手术前,他的心脏变成“牛心”一样的大小,而它的动力甚至不如耄耋老人。

  这场病,要从他9岁那年说起。

  那时候,小林还在读小学,患上感冒。小孩子感冒很常见,家人并没察觉到潜伏已久的病魔正待发作。感冒几天,咳嗽越来越重,小林告诉妈妈,胸闷,透不过气。

  而妈妈也奇怪,儿子的腿也肿起来了。到家附近的医院看病,医生从听诊器中马上察觉出不对:心脏有问题!

  检查结果诊断小林是扩张性心肌病。这是一种先天疾病,心脏肌肉发生了衰竭性的改变,本来收缩有力的肌肉,软趴趴的,心脏跳得很无力。

  到底是怎么得这种病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当时医生们并不清楚。

  很快,家人带着小林赴上海某院就诊,接受了开胸手术,尝试修复心脏已经变形的二尖瓣,这相当于修复心脏的阀门,可是,手术后,症状没有改善,小林反复有胸闷气急,肢体浮肿。

  没过多久,小林再次接受了开胸手术,置换了二尖瓣,并进行三尖瓣成形手术,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心脏的跳动,仍在继续变弱。

  此后,小林就几乎告别了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有次学校组织春游,我还记得是去杭州乐园,好开心呀。可是坐车到那里,我已经累得胸口好像压着石头,整个人都不行了。打篮球、踢足球,男孩子都喜欢嘛,可我连跑几步都做不到。”

  每次到医院做检查后,小林都会沉默好几天。报告单显示,小林心脏收缩功能继续下降,评估心脏功能有一个指数叫做“射血指数”,也就是心脏每跳动一下,就有多少血液被输出。正常人的数值在60%以上,而到今年4月,小林的指数已下降到7.6%。

  小林只有21岁,解决极重度心功能低下,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心脏移植”。知道浙大一院在器官移植手术方面一直是强项,小林的父母送他到这里进行手术。

  换心后第22天

  面对记者他轻快地跳了跳

  昨日,钱报记者在浙大一院5号楼4楼心胸外科见到了小林。距离他7月14日换心手术,正好22天。

  小林的语速不快,每说一两句话,他都下意识地要停顿停顿,让自己喘口气。“其实现在不需要这样了,这个习惯我得马上改。”小林说:之前那颗“跳不动”的心脏,让他做任何事情都感觉特别的累,“叠被子都不行,大多数时候只能坐着。”

  尽管这样,坚强的小林还是坚持读完了高职。今年他刚刚毕业。“以前只能看弟弟打篮球或者看电视里的比赛,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打篮球了。”

  小林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同样的眉清目秀,同样文雅帅气,不过弟弟的身高要比小林还要高上几公分。

  昨天中午,他俩在病房里边吃午饭边聊着篮球,这是兄弟两人最喜欢的体育,“只能在家运几下球,做几个投篮动作,以前的身体根本没法在球场运动。”

  边说着,小林边站了起来,轻快地跳了跳,再来回走了几步,他对新心脏的动力非常满意。记者一旁看着惊讶。

  新的心脏强健而稳定的跳动,让小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终于摆脱了疾病,未来的日子将完全不一样了。小林说自己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将来会朝那个方向努力,“我身体好了,找工作就不难了。”小林对未来自食其力的生活,充满希望。

  下周一,浙一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鸣教授他说——

  七例换心,这次最难

  换心犹如换了人,可能是错觉

  小林的主刀医生是浙大一院的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鸣,行内人叫他“倪金刀”,他曾获奖众多——中国心胸外科临床领域最高奖“金刀奖”及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

  昨日,倪一鸣教授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在做过的7例换心手术中,这一次是最难的。

  手术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小林在过去已经做过两次开胸手术了,所以第三次开胸换心,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由于之前手术造成小林的心脏有大量疤痕增生及组织粘连,从影像检查中,倪主任术前发现,小林的胸腔内“心肺不分”、“血肉不分”,“手术中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及心脏周边的大血管、肺及重要脏器。”倪一鸣说。

  但还不能“慢功出细活”。因为换心手术必须与时间赛跑。“供体心脏离体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4小时,否则心肌细胞会大量死亡。这就要求必须在4小时内顺利取出病心,植入供心。整个过程一共有5处大对接,每次吻合对接必须均一次完成,天衣无缝。”倪一鸣这番解释,让记者感觉到这场手术的艰巨了。

  但是,这一切没有难倒“倪金刀”。

  首先心脏的原主人是一位30多岁的男性,他在这一天脑死亡,他的心脏1个小时后送到杭州。

  留给手术的最佳完成时间还有3小时。于是倪一鸣教授带队的手术团队上阵:心脏外科副主任马量教授、心血管中心副主任李任远、麻醉科主任祝胜美、徐建红等10余位医务人员,分工合作,整个手术一气呵成,几乎没有出血。

  当新的心脏在小林的胸膛内活跃跳动的那一刻,倪一鸣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表:正好过去3小时零10分钟。一切都掐在最佳换心时间之内。

  “我们有很多备案,比如大出血该怎么办、比如排异反应该怎么办,因为手术特别顺利,所以这些备案都没有用上。”倪一鸣告诉记者:手术顺利还不算真成功,小林术后转入综合ICU后,在浙一成熟的脏器移植术后治疗方案支持下,恢复平稳。小林术后十天左右,他就已经能够开始行走活动了。

  那么病人“换心”之后,会改变性格吗?记者留意到,17年前,我省第一例换心人,病人与家属都曾反映“性情改变”。这会是换心人的普遍现象吗?

  听了记者的猜想,倪主任笑道:“心脏不会产生意识,所以心脏移植,不会对人的情绪、思维、性格方面产生影响。”

  不过倪主任认为,如果病人总想到自己换了颗别人的心,或许会受到心理暗示,而改变自己的某些意识;同时也因为换心之后,身体状况改善,原来不能做的事能做了,原来不得不慢慢做的事,现在很快能完成,有可能让外人看来,原来的慢性子,变成了急性子吧,让别人感觉病人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换心是否是心脏病治疗的最后之策?

  倪一鸣教授说,不是。如果疾病到了终末期,像心脏移植这样的大手术也难以承受。什么时候做,有没有合适的供体,对病人的康复很关键。

  现在很多扩张性心肌病、严重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都在等待心脏移植,以彻底摆脱疾病。

  心脏移植有时也需要与肺移植、肾移植同时进行。因为现在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的尿毒症等情况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移植手术与抗排异技术不断进步与成熟,让多器官联合移植已成为可能。

  如果你有心脏疾病问题,可以下周一上午来本报微信“浙江名医馆”空中诊室咨询倪一鸣教授。

标签: 换心手术|心脏病 责任编辑: 施菲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