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岱山:文化奇葩照亮渔农村
2014年08月28日 07:43:1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林上军 翁杰 傅元元

   浙江在线08月28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林上军 翁杰 傅元元)这里有一幅幅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渔民绘画,这里有一件件风格各异、古朴典雅的渔家遗物,这里有一张张活泼舒朗、喜形于色的开心笑脸。自去年以来,岱山县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克服建设资金紧张等各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文化礼堂花开海岛,并成功将文化礼堂打造成渔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各社区注重从实际出发,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海洋海岛文化为依托,做到“一堂一色”,将草根文化、传统文化等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如今,11座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等于一体的渔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继承渔农村非遗文化的展台、基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社区居民学习培训的平台,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通过健全机制、考核激励等举措,加强各乡镇文体队伍建设,确保各文化礼堂有序运作。岱山县委宣传部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团作用,组织开展礼仪节庆、理论政策宣讲、乡风文明评议、公共文化、民主议事等“五进文化礼堂”活动。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按需点菜”,以此来丰富渔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渔农民群众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渔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岱山的文化礼堂,正逐渐成为舟山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一个特色品牌。

鼠浪社区渔民画陈列室。

  展台——传承场所南峰文化礼堂

  在海岛星罗棋布的岱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或以捕鱼为生,或从事着与渔业相关的工作。当地很多村落的村史,便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渔业发展史,海洋文化深深地嵌在人们共同的记忆里。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礼堂成为让海洋文化、渔民精神薪火相传不可或缺的载体。

  在南峰村文化礼堂里,一个村史陈列馆置身其中,完整地保存了当地渔民风俗文化的全貌。一件件年代久远的渔具,一艘艘渔船船模按照它们出现的时间整齐排列。徜徉其中,仿佛看到了岱山渔业的岁月变迁。

  “爷爷,这些绳子好奇怪,怎么都长得不一样?”指着陈列馆内的一个柜台,懵懂的孩子好奇地问。

  “这都是打了不同绳结的笼绳,用来编织不同用途的渔网。”81岁的赵月清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如何编织绳结:“打绳结,可是咱们渔民的看家本事。爷爷年轻的时候,一分钟就能打一个呢!”

  “从16岁下海到62岁退休,46年的海上生活早已让大海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重网、流网、大捕网……赵月清一边抚摸着陈列馆内的一件件渔具,一边如数家珍地讲述渔具背后的故事,仿佛已经回到阔别已久的渔船上。“在海上讨生活的时候,对家的想念真是熬人;可是,现在不能出海了,却又特别怀念出海的日子。”虽然已经上岸快20年,赵月清依然时常梦见,在渔船上与老伙伴们一起拉着渔网,哼着渔民号子的画面。

  文化礼堂不仅陈列渔具,更重要的是传承海洋文化、渔民精神。在礼堂里,除了一幅幅照片静静地讲述着世世代代渔民的故事,还有南峰村村旗“黑边白心旗”,传承南峰人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着30多年捕鱼经历的蒋正达老人给笔者讲述了“黑边白心旗”的故事。一次,一艘宁波官船在五虎礁触礁,在南峰林家渔民的大力救援下,遇难人员全部获救。事后,宁波当地百姓专程送来这面旗帜表示感谢,称赞南峰村民黑白分明,是非清晰。“至此,这面旗帜成为了咱们南峰精神的重要标志。”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不再以渔业为生,但咱们的渔民精神绝不能丢了。”蒋正达由衷地感谢文化礼堂,不仅让年轻人有了了解传统渔业生活的地方,更将渔民故事完整保存,让渔民精神延续长存。“无论村里的年轻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行当,希望都能将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渔民精神传承下去。”

  舞台——演艺场所虎斗文化礼堂

  “爷爷,快吃汤圆吧,可甜可甜了!”12岁的俞柯瑜小朋友小心翼翼地将一碗满满的汤圆递到叶朝德老人手里。

  拿起勺子,舀一个,老人轻轻了咬一口。猪油芝麻馅儿顿时流了出来,香气四溢,幸福地滋味在虎斗村文化礼堂里洋溢。

  今年2月14日,元宵节前一天,虎斗村文化礼堂分外热闹,村里的老人、孩子在这里欢度元宵佳节。“以前,在家里各自过节,没什么节日的氛围。现在有了文化礼堂,和孩子们一起过节,节日的味道也浓了,村民的距离也拉近了。”吃完汤圆,看着孩子们在礼堂里面猜灯谜,做游戏,叶朝德老人笑得格外开心。

  去年,虎斗村文化礼堂建成,村民们不仅在传统节日有了欢聚一堂的地方,腰鼓、舞龙等传统活动也终于结束了“打游击”的日子,有了开展活动的固定场所。

  如今,村民们经常能在村文化礼堂前,看到虎斗村腰鼓队成员毛海红与她的队友们载歌载舞。以前,腰鼓队想要练习可不容易,尽管她们尽量避开村民休息时段,但依然经常因为扰民被投诉,需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现在,文化礼堂成了咱们的‘根据地’,可以全力准备到镇里、县里参加表演,不用担心受刮风下雨和影响村民。”跳完一段舞,毛海红欣喜地说。

  腰鼓队、舞龙队、广场舞……村文化管理员任飞华说,因为有了文化礼堂,不但一些传统民俗队伍不断壮大,村民们自发开展活动的热情也同样高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打麻将的人也少了。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傍晚时分,夜幕降临,虎斗村文化礼堂前的院子里,人山人海,一场“全民卡拉ok大家唱”活动正在热闹进行。

  “摘下星星送给你,摘下月亮送给你,让太阳每天为你升起……”15岁的林珂宇小朋友率先登场,一曲节奏明快的《小苹果》顿时引爆了现场的气氛。

  《花儿为什么那么红》、越剧《碧玉钗》、渔民号子拔锚歌……村民们纷纷上台,一展歌喉,各类歌曲从文化礼堂飘扬出去。直到深夜,兴致高昂的村民们才意犹未尽地逐渐散去。

  平台——学习场所机场文化礼堂

  与其他社区文化礼堂有所区别的是,机场社区的文化礼堂建筑由好几幢建筑组成,其中公民素质讲习所坐落于社区办公楼后面的一个山坳里。

  就是这座仅140平方米的公民素质讲习所,正改变着当地人的观念乃至他们的命运。

  53岁的社区居民黄亚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27岁,现在宁波打工;小女儿今年20岁,今年刚考过大学。因为今年2月在讲习所听过“用‘心’沟通与亲子关系调适”的讲座,黄亚芬自己觉得对待子女方式方法都有很大改变。

  以小女儿为例,今年考大学分数不理想,她自己希望继续复习明年再考。黄亚芬对此很支持。“如果没有听过这堂课,我肯定要求她上个一般大学也算了。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她们多沟通,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黄亚芬说起来一本正经。大女儿年龄也渐渐大了,来说媒的人不少。“要是以前,她就帮女儿撮合着找一个算了,但经过与大女儿面对面交流,女儿说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太草率,我觉得要尊重女儿的意见,女儿说的有道理,作为家长的不能去干涉。”

  讲习所同样改变着当地居民的致富经。今年50岁的耿洪财是果蔬种植专业户。今年5月27日,他在讲习所听了科协组织的浙大博士生科技讲座,又了解到几种新的无公害农药,就近一下子买不到,他就托人从外地捎来。“博士还进我的地里手把手教我,钾肥、氮肥、有机肥原来是可以一起施的。”耿洪财谈起那次讲座的心得体会,觉得很多知识令他耳目一新。

  安全驾驶培训、文化指导员培训、健康咨询活动……社区主任助理罗泽民向笔者展示着讲习所至少每月一次的系列活动记录。机场社区公民素质讲习所不但有公民素质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章程和工作职责,同时有实施方案,更有组织考核细则。它在充实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打造淳朴民风、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阳台——聚会场所东沙文化礼堂

  “红岩上红梅赞,千里冰霜脚下踩……”处暑前的一个上午,在岱山东沙古镇弄堂里穿行,远远传来一阵阵悠扬的歌声。歌曲是从东沙古镇一座老式洋房里飘出来的,唱得虽不是很专业,但音响绝对是一流的。老式洋房名为聚泰祥,位于东沙镇人民路东端,已有170多年历史,去年4月,这幢600多平方米的老楼被改造成东沙文化礼堂。

  “那天起,你对我说,永远的爱着我,千言和万语随浮云掠过……”一曲《红梅赞》刚落,另一首邓丽君的《千言万语》又从耳畔响起。唱卡拉OK的是当地一些中老年人,女同志居多,她们衣着时尚,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

  今年66岁的邱亚娣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笔者,每隔两三天她总要到这里来唱几曲,很有兴致,也很能打发时间。“以前想唱歌都要到县城OK厅去唱,可OK厅要收费,经常唱,唱不起。现在这里免费可唱,音响又不比OK厅差。”邱亚娣说,她比较喜欢唱民歌,如《草原之夜》、《为了谁》、《中国大舞台》。

  走进文化礼堂,只见右边摆放着几排桌子。“那是供老人们聊天、喝茶、看报、玩牌用的。”礼堂管理员张国裕介绍,这里还经常放映红色电影,每天仅上午就有二三十人光顾。平时开放时间是上午7时30分至10时30分,下午1时30分至4时30分。

  这幢老楼给人以上海老外滩建筑风格的感觉,从一楼到二楼,四周张贴着一些图文,展示着东沙社区的历史足迹和文化礼堂的活动轨迹。“这是去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举行的祈福礼仪活动。”张国裕指着一组照片说,社区几乎所有老百姓都来看了,直接参加祈福活动的就有200来人。“上次这里做木偶戏我也来看过。”一旁的夏贤义老人凑拢来说,他也经常来这里聊聊天。

  其实,东沙文化礼堂不但吸引在地居住者,同样吸引原籍东沙现在县城居住的东沙人。正在给丈人做寿的岑昌树老人路过礼堂说自己已来过好几趟了。今年48岁的张燕波说,东沙是她的出生地,所以尽管家住县城,但她隔三差五来这里唱歌。家住桥头社区的李根业,那天也抽空到东沙文化礼堂仔细瞧瞧。

  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徐惠娟告诉笔者,以前社区虽也有老人聊天室,但房子很小。现在经过改造的这个文化礼堂,上级为维修就花了好几十万元。不久前,社区夕阳红合唱队在全县文艺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当笔者离开文化礼堂时,今年68岁的刘阿四老人正有滋有味地唱着《送别》。

  在岱山,无论是晴朗的午后,还是寂寥的夜晚,文化礼堂里的一段舞曲、一幕电影、一场论坛、一堂讲课,都有可能成为百姓心中的一盏明灯,点亮渔农村的生活,照亮眼前的日子,牵引着大家走向更远。

标签: 岱山 责任编辑: 石潇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