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徐洁 通讯员 张冰清 记者 朱卫国 董旭明)昨天浙大迎来新一届学生,新生报到从上午8点开始,半小时后,报名点前就开始排起了队伍。
“学费涨了吗?”之前关注新闻的同学、家长们最关心学费。前不久,浙江省举行了听证会,大学学费要涨价。
现场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还没涨呢,本科生依然每学年4800元,涨价要到明年那一届学生。
报名点上,只有学生可以进去,学校鼓励家长让孩子自己来办理所有手续。不过记者看见,校园内车来车往,几乎所有学生都是由家长送来的。
在现场忙碌的浙大本科生院副院长陆国栋对钱江晚报记者说,今年招收的贫困生比去年多,去年大约200多人,今年有344人,都来自全国各地,这也是响应国家政策,向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个“绿色通道”,就是专门为这些学生设置的,近500元的卧具,贫困生可以免费领取。更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办完手续后,他们还可以免费去“领”一辆自行车。
陆院长说,今年,学校后勤首次回收了400多辆毕业生留下的自行车,重新整修、上漆后,优先提供给贫困生。“浙大校园太大了,学生自行车少不了。”一位学姐对学弟学妹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新买一辆自行车,大概需要400元。昨天报到结束,已经有260多辆自行车被领走。
今年的寝室安排,也出乎意料的人性化,学校事先了解了学生的睡眠习惯,晚上11:30前就要睡觉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寝室;而喜欢晚睡的学生,也在同一个寝室。结果,70%的学生选了11:30前,有30%学生表示要和晚睡的同学一个寝室。
今年的大学新生,出生年份大多在1995年之后了。开学第一天,我们走近这批浙大新生,在几大箱的行李和一天的忙乱中,看95后大学生正在用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建构着他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活。
后援团越来越庞大
很多弟妹加入了送行团
“拜托,你弄错了好嘛!”陈玮忍不住抢过爸爸手里的蚊帐,“你别看不起它,这可是寝室必备神器。”
但很快,挂蚊帐的活不知不觉又回到了爸爸手里,一旁的妈妈则手脚麻利地把所有的柜子里里外外都擦了个干净。陈玮插不上手,就跑下楼去办手机卡了。
钱江晚报记者在各个寝室间串门,最大的感受是,95后的送行后援团是越来越庞大了:“一家三口”只是基础阵容,许多不仅“上有老”——爷爷奶奶都跟来了,还“下有小”——95后不再像80后那样多是独生子女,家有两娃的多了起来,校园里到处可见欢乐蹦跑的小朋友,甚至是躺在推车里的小婴儿。一位爸爸拉着四年级小女儿的手,还不忘榜样教育:“要向姐姐学习哦。”
这群“后援团”的大人,昨天在寝室里爬上爬下,搓毛巾洗拖把的基本都是他们。
所以今年学校特地在家长休息区悬挂了一条醒目的横幅:“请家长放手,让我们护航。”
“我们不敢说请家长放心,因为家长的心永远在孩子身上。我们希望让家长放手,让孩子自主成长。”浙大本科生院副院长陆国栋说。
不过,昨天钱报记者也遇到一位来自青海的男生,一个人提两个大行李箱,10天前从家乡格尔木出发,坐火车途径西安、上海,走走停停,昨天刚到杭州。父母想送他,被坚定地拒绝了。他说一直想要来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就把这一程作为自己的“入学礼”了。
四个床铺三个不铺席子
就喜欢抱着被子吹空调
95后大学生,早就不用像他们的爸爸妈妈那样,自己卷着铺盖去上大学了。
在学校统一提供的寝具包里,床铺、被子一应俱全,当然,还有夏天需要的凉席、蚊帐等。
但记者却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不用席子的。一个男生就为要不要铺凉席和妈妈争了起来,最后以妈妈的妥协告终:“在家里也这样,成天呆在空调房里,温度打得很低,却裹着厚厚的被子。”这位妈妈抱怨了几句,也只好随他去了。
记者在另一个女生寝室也发现,标准四人间,三个床铺没有铺席子。
姑娘们说,夏天都不用席子的。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空调够给力。昨天虽然是开学第一天,寝室里各种人进进出出很频繁,但不少寝室已经开着空调了。
浙大负责寝室分配的后勤老师陈思思则告诉记者,早在开学前,他们就请同学们做了一个网上调查,关于要不要装空调这一项,只有25位同学填了“否”,其余90%的同学都要求装。
空调的租赁费用是每年400元,但要先付1800元的押金。显然,这项选择性消费如今已经成了“固定支出”。
95后也会写信写日记
嫌弃和太多人做一样的事
另一个女生寝室里,辽宁女生拳拳一进寝室就喊:“504的小伙伴们,卧底、间谍、特务、细作、密探……走起!天妹你个二货!”
这些记者完全听不懂的“暗语”,原来都是他们游戏里的代号。
“你们之前就认识?”记者更加不解。
“哈哈,不认识呀,不过前几天网上公布了寝室名单,我们就在QQ里聊开了。”拳拳对分到的室友很满意,“都是同道中人呐。”
但是,他们又不只是活跃在网络上。
之前,90后们风靡过一个游戏——what’s in my bag,他们把包里的东西逐一排列,拍照,晒到网上。所以昨天,记者还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what’s in your luggage?(你的行李里有什么)
随即问的10位同学里,有3人晒出了日记本,其中一位是男生。在70后都不一定写日记的今天,一个95后大学生却拿出日记本,着实让记者大吃一惊。
“你们不是流行写电子日记么?”记者问那个男生。“我就是喜欢手写的感觉。”男生回答。就像他们会为了看《小时代》扎在人群中排很久的队,却又嫌弃和太多人做一样的事。
还有一个女生,因为到校早,父母已经走了,她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捣鼓印章——在一块块胶印上贴上各种立体的图案,她说,那是用来给信封封口的。这个出生于1996年的金华女孩,初中时就有了写信的习惯。
“我打算每隔一星期给同学们写封信。”当然,写信对她来说不仅仅是情感传递,还是一件很有艺术感的事:“我的每封信都会包装得与众不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