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李茸 见习记者 江帆 市委报道组 任迎春) 大数据,时下的热门话题。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平湖,传统的生猪养殖也用上了大数据。
从去年开始,平湖开发建设了“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态管理、实时监管一头猪的一生——从防疫、养殖、交易、污染物处置、病死猪处理等环节,牢牢把控各类变化。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判断,使养猪变得更加科学。
作为长三角地区生猪的重要产区,平湖的养猪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记者走进平湖,探寻大数据时代这种后养殖模式究竟改变了什么。
把猪数一遍
最快一个月
“村里以前有34000到35000头猪,每天都有猪仔出生,肉猪出栏,病猪死去,具体多少就不清楚了。”平湖市新埭镇旧埭村村委会主任李国强说。
旧埭村有2000多户村民,位置比较偏僻。养猪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也是不少农户的收入来源之一。以前村民随意倾倒猪粪,随意处理病死猪,村里环境越来越差。要恢复环境,拆除违建猪舍,起码要知道村里有多少头猪。这个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村长。
据平湖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林瑞平解释,以前,如果上面要求统计生猪养殖的某一项数据,他们就要将任务派到各镇、街道,再把任务派到村、社区,由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到每一户养殖户家中询问状况,汇总统计之后,逐级上报。一般来说,完成一项统计最快也要1个月。
除了费时费力,准确度也是个问题。等到各村农户一家家跑下来,数据交上去,实际情况总会和报上去的不太一样。生猪数量是动态循环的,要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管理,还涉及到诸多相关问题:猪舍面积多少,沼气池、沼液池、三格式化粪池建设情况如何,是否按照生猪数量收取养殖污染处置费……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生猪养殖进行精细化管理。
每户一档案
随时可更新
下午2时,旧埭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徐佳平来到二组村民曹在林家。猪舍里,一窝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小猪仔见到生人来了,吓得挤成一团。
“一、二、三……”徐佳平一只只数了起来。前两天,曹在林家的母猪生了12头仔猪。而一周前来统计的时候,这窝猪仔还没出生。
跑了十几家农户的猪舍后,徐佳平回到村委会,登录进入电脑上的“平湖市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找到曹在林的档案。档案里,农户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治污设施、猪舍面积、养殖规模、存栏头数、出栏、出生、仔猪、母猪、肉猪情况等清清楚楚。
徐佳平动动鼠标和键盘,将仔猪数量从“0”改成了“12”。然后继续根据刚刚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逐户进行修改。随着曹在林家仔猪数量的变化,全村、全镇、全市仔猪数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实时更新,效率高,更准确,而且每家农户都建立了一个档案,方便管理。病死多少,出栏多少,存栏多少等一清二楚。”林瑞平对新系统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系统里有“一户一档”养殖基本信息2.45万户,其中,现有存栏生猪养殖户0.94万户,退养户1.51万户。而整个系统里包括养殖生产管理、动物防疫管理、动物检疫管理、流通监管、溯源管理五个模块,涵盖50类数据情况的记录统计,还能实时导出线形图和柱状图,变动情况也很明晰。
为了配合这套系统,平湖市在人员配置方面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网络,96个行政村村村都有1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基础信息的收集、更新。从下到上,构建一张信息网。
猪的一辈子
全程有记录
除了一些类似于“人口统计指标”的基本情况,生猪养殖业要减量提质,生猪养殖污染和养殖安全问题必须要解决。这套系统在这方面也大有作为。
生猪养殖污染曾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现在,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按照村规民约的要求,村民们按照自家养殖的生猪数量,向村里缴纳费用来治污。养几头猪交多少钱,虽然已经有“村规民约”的约束,但由于以前生猪数量不明晰,因此在执行上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通过将缴费信息录入系统,对照养殖户的生猪存栏数等基本情况,一旦出现数字对不上的情况就能及时发现,杜绝村民随意处置病死猪和畜禽废弃物的可能性,确保了制度的全面推行和长效管理。
徐佳平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生猪养殖污染处置费缴纳证明,在系统里,记者看到,和纸质证明相对应的,该农户的收费金额、存栏头数、收费标准、收费凭证编码都很清楚。继续点开,还能看到该农户在这段时间的所有养殖行为详情,比如母猪产下猪仔情况,出栏前检疫证明情况等,都可以随时查看。
最近一个月,系统内记录了1053户养殖户的生猪养殖污染处置费缴费登记信息、57户养殖户能繁母猪的收费登记信息,同时,由于数据实时更新,系统基本实现了从仔猪出生免疫、出售检疫、屠宰检疫的全程实时动态管理,为相关部门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此外,该系统已与农业部动物追溯系统联网,能更大程度地保证猪肉来源的可靠,一旦出现问题,也能更准确、迅速地追溯到源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