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访谈实录】陈靓等省市政协委员共话科学治水
2014年09月17日 15:29:31 来源: 浙江在线

  由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江在线共同主办的“政协委员话治水”网络访谈于9月19日上午10点举行第三场。

  19日上午,作客浙江在线演播室的三位嘉宾分别是:省政协委员、杭州市电影拍摄基地办公室主任陈靓,宁波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夏娟,以及嘉兴市政协委员、桐乡市高桥镇政协联络处主任曾正君。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欢迎收看本期“政协委员话治水”第三期网络访谈节目。前二期我们约请了6名省市县政协委员,他们也是分别就科学治水、全民治水等问题和网友朋友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那么我们这一期节日依然着重围绕治水促转型升级问题,同样请到三名政协委员谈谈他们的看法。首先来认识一下三位,这位是来自省政协委员、台盟省委会委员陈靓;第二位是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秘书长赵夏娟;第三位是来自于嘉兴市政协委员、桐乡市高桥镇政协联络处主任曾正君,欢迎三位的到来;

  陈靓: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赵夏娟: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曾正君: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好,再次欢迎三位委员的到来。治水是推进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治水的根本目的,在于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反之,转型升级也是治水成功的基本条件。从治水的角度看,三名委员都是在一线工作,你们谈谈哪些行业污染值得我们重点关注?这些行业当中,在倒逼企业转业升级方面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阻力需要去解决,我们首先请两位政协委员跟我们谈一谈这样的话题,首先请曾委员。

  曾正君:我觉得在行业污染方面,重点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严重。比如我们桐乡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的传统产业还处于重要地位,而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这些传统产业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排放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比如说铅酸蓄电池、电镀行业、皮革、印染、化工、造纸等。

  第二,一些行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不力。比如桐乡就有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业,其产品附加值低,而产生的污水却难以处理,光是购买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往往需一次性投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而且后期还有水电费、污水处理费等,企业感觉负担过重,所以说不愿意,如果政府不逼的话,他们不愿意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都是将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区域的环境。比如我们桐乡的蔬菜加工行业、机制丝棉加工行业等。

  第三,集聚效应不强,加大了污水收集和监管的难度。桐乡共有工业企业4000多家,和数以万计的各种小作坊,遍布在城乡的各个角落,这对政府收集污水和监管排污行为带来了压力。

  要通过转型升级解决这些问题,还面临着如下困难和阻力:一是企业主的认识问题。他们认为转型升级对企业来说,环保支出会增加,利润会减少,所以说对政府的转型升级,他们的抵触很大。二是部分官员的认识问题。他们认为转型升级要关闭污染企业,要淘汰落后产能,这对一个地方而言,影响GDP,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政绩。特别是政府没有好的项目引进时,他们对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还不敢真正动真碰硬。三是资金问题,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关停企业、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奖励也好,还是引进新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也好,都涉及钱的问题,所以政府压力比较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四,转型升级处理不当,也极易诱发不稳定因素。

  主持人:可以说主客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因素,目前是影响和制约着污染行业转型升级的问题,那刚才这是曾委员阐述的观点。那赵委员,你所关注到哪些问题呢?

  赵夏娟:当前重污染、高耗水的行业企业我们要重点关注,如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分散在各处的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电镀等企业,产值不是很大,但是污染排放却很严重,而且一些就在居民区旁、农田旁、溪流旁,一个小企业也能污染一大片。

  当前对治理污染企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阻力有多方面。一方面有地方政府的阻力。一些乡镇发展工业区位优势不明显,产值一直落后,GDP考核排名压力很大,对关停辖区内的污染企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企业生存的困境。由于企业转型往往是换了个行业,隔行如隔山,资金投入后有没有回报,企业主心中没有底,所以下不了决心。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到是有关工业转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工业园区是污水最多,集中处理也比较难。但是工业园区也是符合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环境管理的进步。但随着各地工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也看到一些问题,污水产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当是关注的焦点。省政协民主监督组上半年在明察暗访中也发现工业园区污水偷排现象,对水系污染产生的问题让人担忧,当地百姓也叫苦不迭,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请陈委员阐述一下,目前工业园区对污水处理,现在存在哪些问题呢?

  陈靓:当前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跟不上。目前老工业园区内企业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少,而新工业园区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受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大部分是为了应付环保系统检查,真正全天候运行的少,且废水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二是多头管理。工业项目废水预处理装置由业主自行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业废水预处理装置排放口由环保部门监督,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是由污水厂进行运行管理,污水厂的排放口由环保部门监测,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三是运行机制不顺畅。首先是收费机制。不同行业的污染当量不同,难以制定统一、合理的收费标准。其次是预处理监测。由于采用进管标准的一刀切,企业的预处理能否持续稳定达标排放,会影响污水的后续处理。污水处理厂由于没有监管权,对这些偷排者也无法收取污水超标超量处理费,也无法监控其对污水处理厂工艺的冲击。所以在污水处理运行链中,污水处理厂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产原料”,也就是工业废水,提出进厂工业废水水质的要求,甚至无法预知水质的情况。可想而知,要对一个未知的原料组织有效生产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改变污水处理厂的弱势地位,才有可能做好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工作。

  主持人:陈委员说到的很多问题是目前很多企业所面临到的,比如涉及到自身认识的问题,管理模式的问题,还有运行机制的问题等等,在目前发现这些问题之后,你有没有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改善这些问题呢?

  陈靓:对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制度,我有一些建议:一是分质进网。由于工业废水的特异性,必须从污染源头开始抓起:根据不同性质工业废水,按照废水水质,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标准。二是源头管理,由污水处理厂组建专业队伍进行预处理和集中处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三是加权收费,分别不同工业门类,对进入园区污水厂(及其管理的废水预处理站)废水,按照特征污染物因子,制定收费标准。制定“一企一策”,我们在监督过程中看到,有的企业在废水预处理中,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在政策上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所以可能会损伤企业的积极性。四是有序排放。加强对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并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将中水回用,并纳入考核体系。

  最后我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谈谈看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必须充分重视防治二次污染,妥善采用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在污水处理设施的前期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该要进行充分论证。一个是要保证公共卫生安全,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应设置消毒设施。有些是在防止噪音的区域,防止恶臭的污染。设施的机械设备应采用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并符合有关噪声控制要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要充分考虑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确保运行管理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污水处理厂经过稳定化处理后的污泥,用于农田时不得含有超标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卫生填埋处置的时候,严格防止污染地下水,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三名委员对治水倒逼工业转型升级,讲了些问题,如何能做到“停产不歇业、转型不减收”,这其实也是一个阵痛的转型期,企业应该如何渡过,能否结合你们的工作实际谈谈下步的建议。

  曾正君:一要坚决关停淘汰落后工艺。针对中小企业点多面广,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设施。今年以来,我们桐乡今年以来关停了所有铅酸蓄电池、电镀企业,同时对皮革、印染、化工、造纸四大行业开展了集中的整治,目前为止已经有67家企业实施了关停。

  二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下大力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皮革、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同时对桐乡比较有特色的蔬菜榨菜行业,以及机制丝棉等企业,则要求限期进行整改,逾期则进行停产直至关停。

  三要鼓励发展新兴行业及低碳企业。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同时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及推进污染减排的行业、企业分别予以奖励和补助。

  通过以上三项措施,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努力消除结构性污染的根源,在减少排放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经济总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产能相对落后的特点,政府应探索建立各类园区,按照“生态优先、土地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原则,让“低、小、散”的企业统一入园,由园区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实行设施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治污成本。

  主持人:可以说现在给很多企业下达非常严格的任务和目标了,我们也期待着他们能够朝这个方向努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说现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是一个阵痛期,但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将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那么根据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赵委员有什么看法。

  赵夏娟:对于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清洁生产,除了经济杠杆的调节,更需要辅以行政举措加以促进。

  一要提高排污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促进产业结构改善,淘汰落后高能耗与低小散产业。政府要对污染排放大的行业,建设高标准的专业工业园区,提高入园门槛,推动相关污染企业进园区生产,实现污水的专业治理、达标排放。

  二要通过严格执法,保证达标排放,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使部分治污成本高、清洁生产低的企业自然淘汰。重点监控企业自身要加强监管,教育广大员工严格按照生产章程操作,要采用高清视频监控、GPS定点监控等措施,加强实时监管。

  三要通过抓节水,限供水,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引进再生水,使水资源分级合理使用。

  主持人:好的,刚才我们分别从工业污染的几方面说到转型升级的任务和目标了。

  下面,我们再来聊一聊有关农业方面。其实自“五水共治”的工作开展以来,大家也是发现在一些地区的整治问题变得更加难,更加复杂一些,这个地方就是在农村。农业污染也是制约治水的一个重要问题,三位在民主监督中也发现,部分传统产业影响水环境质量,迫切需要探索多种转换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对这个问题,三名委员有什么看法?

  曾正君:农业转型和工业转型一样,也是困难重重,我认为当前影响农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问题。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农民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二是农业主体问题。一方面,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具有高年龄、低学历的特点,他们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不强、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等特点,所以说愿意从事农业投资的主体不多,而且已经投资农业的主体也不愿意扩大规模,使得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水平问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仍存在机制不活、保障乏力、管理缺位、青黄不接等问题,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工作。

  四是保障和监督措施问题。现在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比较滞后、农产品市场信息滞后、农村金融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普遍存在,无法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全程的服务。还有政府对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污染防治重视不够,对于这些问题,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加快农业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合理布局畜禽业,限定区域、集群发展、控制总量。对禁养区棚舍给予分类补助,并且限期拆除,当然也要运用经济的手段进行拆除,引导他们转产,让转产农民转产不减收,得到一些实惠。其次要鼓励发展果蔬、花卉苗木业,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再次我们要利用这么好的江南水乡,开发一些旅游业,这是第一个建议。

  2.推进组织创新与经营模式转变。发挥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通过股份制、合作制、合同制等形式,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治水减排责任。注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

  3.加快经营主体转型。一方面,对于广大的农民,我们要加大培训,使广大的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组织化、企业化的程度,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由“自然人”向“法人”转变。重点扶持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农业方向的规模经营大户和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行业资源整合,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推动生产方式与技术的改良。发展循环立体农业,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对外的排放。种植业要实行轮作生产,实施“万元千粮”工程。同时推行“肥药双控”技术,开展测土配方农技推广服务。推行滴灌等新型灌溉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探索农业废弃物交换、生态综合利用新途径。

  5.落实保障与监管措施。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免费进行转型发展所需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转型提供金融支持与保障。另外,要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农业污染预防措施和责任,加大污染处罚力度。

  主持人:农业转型做的更多的就是做到科学的管理,运用一些新的管理机制和新的技术,不断融合创新,来推动农业的转型发展。刚才曾委员已经给我们一份非常完善的建议,赵委员,你这边关注到的,曾委员很多是从嘉兴的角度出发给我们提出很多问题和观点,那赵委员也谈谈这个问题的看法。

  赵夏娟:好的,我觉得当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就是要进一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主要成份为有机物,生物消解、吸收或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治污效果。政府要发起“生物治污行动”,既有效治污,又变废为宝,达到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益治污效果。比如说倡导农户积肥,生活有机垃圾变废为宝;倡导植物治污,面源营养垃圾自然消纳;倡导水生生物治污,富营养水体自然净化。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注意资源利用的安全,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当前“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和畜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有的基层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急功近利、层层加码,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工作:

  一要准确厘清禁养区范围。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准养区,以不污染周边环境为底线,坚持“保大治小”原则,即保住底子较好、能改造提升做到达标排放的大中规模养殖场,关停严重影响环境的“低、小、散、乱”养殖场,并积极修复改造。

  二要政策执行把握松紧度。加快出台“三沼”综合利用和有机肥生产推广使用的奖补政策,发展沼液配送合作社,建立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导向性长效机制。从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科学评估关停搬迁行动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只要是政策弹性范围内,宜宽不宜严、就高不就低,尽量减少养殖户损失,当然对一些漫天要价的养殖户也要坚持原则,确保做到公平公正。

  三要疏堵结合保障发展。在重点养殖乡镇规划建设定点养殖小区,设定可承载家禽年饲养量,控制存栏总量。实行行业准入制,对进入小区的畜禽养殖规模设定具体要求,财政给予一定的产业扶持。

  主持人:那我们来说一个例子,在去年衢州市近年来围绕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做了不少文章,取得了好的效果,如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精品园,开发农家休闲,施行“猪棚换大棚”、“猪棚换药棚”、“猪棚换菇棚”等模式。请陈靓委员谈谈,结合衢州目前的工作经验,如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的情况。

  陈靓:当前农业转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转型,二是发展。首先是生猪养殖行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一是在禁限养规定范围内的,必须撤换的,即所谓生猪整规部分,资金问题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前税收减少,新转型的还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市场前景还处于探索阶段。二是符合养殖规定,保留下来的现有养殖场如何改造提升的问题,如怎样加强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实现生猪排泄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以及如何实现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其次是如何防止蓬勃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带来新的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我省不少地区经过水环境治理,已经重现优美的自然环境,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亮点,但农家乐造成的水污染同样是一个不小的隐患。农村污水管网设施尚未健全、部分农家乐经营者环保意识不强、相关监管不到位,这些问题都要引起重视。三是缺乏技术支持,也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

  应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对于实现转产、转型的农户、农村,不论是打造绿色农产基地,还是打造农事休闲观光带,都需要政府结合各地特色做好前期规划,注重市场细分,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多地简单重复性,单一化建设。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于正处于转产、转型期的农户,除了保证资金扶持力度外,还要增加对其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转得成,转得好。三是重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打造农业人才、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主持人:陈委员给我们提出一些转型升级的办法,并且也是在这些新办法成立之后,我们也是提出一些新的任务和要求,对水环境的保护变得更加严格。

  接下来来关注一位网友的提问,在我们直播过程的同时,这位网友问到,推动转型升级,重点在长远,关键在制度。这几年看到各地在工业治水、农业治水方面治出转型升级,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摸索了一些制度机制。他的问题就是,想关注一下,在健全长效机制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哪方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请三位委员分别谈谈看法,从曾委员开始。

  曾正君:一要强化联动联治机制。千斤担子众人挑,要真正把水治好,光靠一个领导、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健全以“治水办”领衔、条块结合、辖地管理为主、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治水机制,按照各项治水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职责,凝聚各方力量共识合力治水。在“河长制”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建立“河长”、“公里长”、“段长”,“三长”治河的工作机制,把任务分得更细,实现河道监督常态化和全流域治水的无缝衔接。另外,还要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治水实践,形成全民治水的氛围。

  二要强化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应对辖区内的河道建立明查暗访督查通报机制,定期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当场取证,并将《检查情况交办单》交由责任单位,督促做好清理、整改工作;对各实施主体的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问责,通过亮成绩,晒指标,查问题,找差距,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治理氛围。对整治不得力的地区,实施行政首长约谈、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等措施,确保“五水共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要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科学设置水质监测点,加强区域水环境动态监测,监测结果列入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实现考核内容由工作任务落实向工作目标实现和水质有效改善转变,以治理结果评判“治水英雄”。

  四要落实“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大力推进“一部门统筹、一条线管理、属地负责、以块为主”,涵盖城镇、公路、河道、村庄

  四大区域的“四位一体”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机制,真正实现“一把扫帚扫城乡”,减少保洁盲区。

  五要完善“三偿机制”筑牢生态屏障。探索建立排污有偿、破坏赔偿、生态补偿的“三偿”制度,以经济杠杆化的方式强调各主体的责任和职责,筑牢生态屏障。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建立排污权价值化、资产化、市场化的“排污有偿”运作体系;还要以保障区域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运作体系;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核心,建立公正执法、公众参与、公平合理的“破坏赔偿”运作体系。

  主持人:把任务都分下去,呼吁全民参与到治水过程当中,并且做到共同参与,互相监督。

  那赵委员这边针对健全长效机制,有哪些跟我们分享的呢。

  赵夏娟:我说一下宁波的做法,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2014年浙江省共安排“五水治理”项目125个,投向污水治理的资金计划年度投资308亿元,资金投入不可谓不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巧借市场力量治污水,如宁海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有机肥、沼气发电、沼液运输等多家企业,几乎使所有畜禽排泄物在产业链上得到有效处理,这些企业每年还能产生近1千万元的效益,我觉得这样做的话,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处理问题,这也是一个长效机制。

  二要理顺好治水工作推进机制。要完善各级“五水共治”工作办公室,明确相关单位牵头负责具体治水工作,建立相关治水协调会议机制,强化部门分工和协作机制。

  三要优化河道日常管理机制。要按照“计划任务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目标考核统一、涉河执法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原则,整合工作职责,落实河道属地管理责任,加快推进河道综合治理。

  四要建立基层治水联动机制。要将“五水共治”工作列入基层干部年度考核重点内容,建立治水工作与基层评先评优挂钩的制度,充分调动一线作用。同时结合相关生态工作考核,实行“五水共治”合格与否一票否决。

  五要创新治水项目管理机制。要加强项目前期的组织协调,简化治水项目的审批手续,开辟项目规划、评估、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绿色通道,加快治水项目前期进度。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和党风廉政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保证、资金安全、干部安心,这是在机制方面有这么几点。

  另外,有效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一个必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法律。当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不同的法规中,对水污染管理主管部门规定上出现了多头管理,易导致部门之间责任、权利不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一要出台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明确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主体,解决难以明确主体而无法通过公益诉讼维权的尴尬局面。

  二要按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修改与环境保护法不一致的专门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避免因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统一导致的职能部门之间无法明确责任和权利,拖延环境事件的解决.

  三要明确建设、环保、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对环境违法实行统一受理,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推诿、扯皮、不作为”的问题建立快速处理机制。

  主持人:是的,我们要做到科学机制管理才能更有效良性的发展,那么目前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请陈委员谈一谈。

  陈靓:为推动转型治水,在体制机制方面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五水共治”,作为政协委员,我在跟随台盟台联界别考察调研过程中也认识到,五水共治必须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包括:

  1、坚持治水与转型结合机制。首先要抓好存量,立足于现有实际情况,加强科学布局、规划,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洁水养鱼等新型绿色农业,不仅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同时形成农业生态循环。其次要做好增量,要在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的同时重视创新驱动,把“五水共治”作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发展路线,大力发展发展如休闲乡村旅游和信息经济等绿色GDP。再次要借力高科技,依托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结合。比如畜禽排泄物利用、污水处理后的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等。

  2、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将将治理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环境大大改善之余,群众能切实得到经济上的实惠,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在生态产品推广上做好文章,利用好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打造生态产品品牌,打响产品知名度,增加客户体验度,然后来解决偏远地区农产品“走出去”的难题。

  3、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经济增量的环境品质,确保环境治理长效化。全面落实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引进项目、布局项目。一个是项目审批要做到绝不降低项目环保准入门槛,还有一个要坚持智慧环保、科技治水,积极依托各地现有环保平台,逐步实现环保监管的“全方位监控、智能化监管、科学化决策、大众化参与”。联合公安等部门,加大平台预警、现场执法、整改落实等各个环节工作力度,完善环境执法链条,严格环境执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主持人:我相信三位委员说到的长效机制,都能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治水给我们带来好的效果,当然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治水工作当中去。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今天三名委员都来自基层,曾委员还亲身参与五水共治,担任镇的治水办主任,在你亲自参与认为“五水共治”工作中,除了治污水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曾正君:确实,“五水共治”困难和阻力重重,我觉得目前除了工业转型、农业转型之外,以下三个问题要特别的关注。

  1.河道淤积严重问题。桐乡地区原来的农民都是用河泥当做肥料,现在这种传统的罱河泥等传统积肥方式的基本消失,加上河岸绿化不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河底淤泥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使河床不断抬高,导致防洪畜水能力大大下降。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要加大河岸绿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要有计划的对河道进行清淤,进行疏浚。

  2.水系流动不畅问题。现在农村的一些河道都是一些断头浜,造成水体不流通。各地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修路也好、修桥也好,为了降低造价,大多采用土坝加涵管的形式来穿越。但是有一部分涵管尽埋设高程偏高,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水位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这些涵管形同虚式,根本起不到连通水系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涵管埋设时管径偏小,有好多管径是500、600毫米的,时间一长,全部堵塞,再加上管径小又进不去清淤,久而久之小河就成了断头浜,浜内一潭死水,所以水质变差、变臭,很多黑臭河都是由于不能够流动造成的。还有部分地区的水闸门常年关闭,造成水体不流通。各地为了节约河道保洁的开支,减少建设和维护拦污簖的费用,把内外河交界处的水闸当成了拦污簖,水闸门常年关闭,造成内外河水体不能交换,时间一长内河水质就变差了。所以建议政府尽量要想办法打通断头浜,出台政策禁止将各地把水闸门当成拦污簖,确保水体畅通,让水真正动起来,鼓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一池清水。

  3.资金压力大问题。“五水共治”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涉及工程量大、项目多,无论是污水管网的建设、应急水利工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绿化、河道清淤、护岸建设、水生植物种植、河道长效保洁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对资金紧缺的问题,建议政府要根据本地区水环境的实际,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治水资金用在刀刃上,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严格招投标管理和纪委的监查,确保廉洁治水,确保有限的治水资金发挥最大的治水效果。

  主持人:可以看出来曾委员刚才说到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在自己平时工作当中,都是靠自己积累下来,自己观察到的,谢谢曾委员回答这个问题。赵委员呢,你这边关注到的是哪些?

  赵夏娟:刚刚曾委员从技术层面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从另外一些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是在宣传普及“五水共治”法律知识上要有针对性举措。建议统一组织编印“五水共治”法律知识读本。治水工作牵涉到许多政策和法律问题,不少地方编印了“五水共治”法律读本,值得肯定,但编印部门繁多,内容大同小异,针对性、权威性不强,不利于整体工作的有效有序推进。

  要尽快编写一本全省性的“五水共治”法律读本,作为工作手册,建议由省司法厅组织编写,司法局是负责法律宣传普及教育的,适宜承担统一编写工作。体例上按“五水”顺序排列。可分治污水篇、防洪水篇、排涝水篇、保供水篇、抓节水篇共五章,然后把相关的法律体系按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顺序进行列出。

  二是采取有效举措加强节水工作。一要积极开展中水回用,节约优质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后产生的中水,数量很大,供应稳定,要把中水利用纳入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中,有效替代部分优质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城镇绿化管护中去。二要大力宣传节水理念,提高广大群众节水意识。水资源供应总量是有限的,今后在使用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要从现在抓起,提高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合理节约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要推广使用节水技术,确保取得实效。在公共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推广节水龙头、节水器具等工作。要像推广节能灯那样推广节水用具,减少使用中长流水、耗清水现象。这个我体会也比较深的,有时候公共用水,手洗完之后,水还是哗啦哗啦流,这个方面还是要注意,技术上面。

  三是在规范“五水共治”基金使用上要有针对性措施。

  一要全省制定出台《五水共治募捐基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承诺每笔捐款的流向、用途。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募集的资金进行专户管理和使用。接收每笔捐款必须开具“公益事业捐款票据”。基金的使用可分为定向和非定向,定向的指具体对哪条河道进行募捐;非定向的指由各地统筹安排支出。

  二要建立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机制。基金使用项目申请要由独立的机构进行审议,监察、财政局和审计等部门对基金使用要进行相关的监察、检查和审计工作。同时要在社会上聘请监督员,强化社会监督。

  三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基金的募捐金额、使用项目、财务情况定期以各种方式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主持人:好的,最后请陈委员来说一说。

  陈靓:“五水共治”,治水是“表”,树立新型经济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里”。

  我们认为,基层“五水共治”工作,还需关注以下问题:一要树立“现代水经济”的理念。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明确水资源产权行使和管理范畴、建立水权交易监督和管理制度、构建水资源价值评估和核算体系、推进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托水资源,将治水、护水与开发水相协调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将给水和排水作为统一体,以融入高新技术的水质处理为核心内涵,并提供各种用水服务。二是实现“水环境零污染”排放。采用生态文明城市污水处理模式,采取“四个转变”,即从集中处理转变为分散处理;从末端控制转变为源头控制;从集中处理、集中回用转变为分散处理或预处理、就地回用;从先污染后处理转变为边建设、边处理、边排达到零排放。三是实施“全寿命周期”模式。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上应采用末端回归源头,实施“全寿命周期模式”。全寿命周期模式要求建设投入和使用过程中的投入,即全寿命过程的总投入量最低。在全寿命设计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源,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治污费用。四是加强“优化城市河道治理”探索。城市内河污染是污染的重灾区,在城市内河治理中建设生态护岸,把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构建城市防洪体系,将亲水休闲设施和高标准的城市防洪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堵流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提倡“海绵都市”的观念;开发开发城市滨水景观,既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提供适宜的场所,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主持人:好,谢谢陈委员,也是从非常实际的工作角度为我们规划了一下,在今后“五水共治”将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

  今天非常感谢三位委员做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的广大网友朋友分享到了很多转型升级的经验,以及“五水共治”各地的一些成果,谢谢三位。同时我们也感谢各位网友对本期节目的观看和收看,再见!

标签: 五水共治|政协委员话治水 责任编辑: 金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