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磐安尚湖:山乡起涟漪
——“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样本调查
2014年10月14日 14:45:0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记者 滕昶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滕昶)地处金华市磐安县的尚湖镇,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从县城开车,要经过50分钟曲曲折折的山路,才能到达。然而,走进尚湖镇的各个村庄时,却很难看到印象中山村的那般萧条。与大多数山乡一样,大山里的尚湖镇也存在着空心化的问题。但年轻人的大量流失,却没让尚湖镇显得暮气沉沉。

  在这里,一项由省委宣传部帮扶实施的“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犹如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原本宁静的小山乡,如今开始蠢蠢欲动。然而,几乎要空心化的山村,究竟该如何重建造血功能?老农蛰伏已久的创业激情,是否还能唤得醒?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真的能够引来致富的项目吗?

  带着这三个疑问,我们走进了尚湖镇的三个乡村。

  栗树山村:

  香榧农的茶园情结

  群山环抱的栗树山村,有着一片摇钱树。那是近20年间,村民们栽在大山里的数百棵香榧树。一棵上好的香榧树,1年就可以为村民创收2万多元。当然,那是树完全长成的情况下。现实是,栗树山村大部分香榧树还“年轻”,有不少树甚至还没开始长果实。

  守着这样一片不能立马“变现”的摇钱树,栗树山村的村民们既期待,又焦虑。“芝菊,咱们得找点事儿做,不能坐着等香榧树掉下钱来啊!”去年,已经70岁的老农吴新民找到村党委副书记胡芝菊,“别看咱们年纪大了,我们可都还做得动哩!”

  吴新民尽管已到古稀之年,却仍然每天上山务农,照料着他栽下的80棵香榧树。栗树山村全村434人,但是大部分青壮年都已经离乡进城打工。如今,村里只剩下100多人,其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就有80多人。村里除了香榧树,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一直没法得到有效改善。

  听了吴新民的一席话,胡芝菊立马和村两委成员开会商量。

  “咱们的香榧树种得不太密,以前村民们都在树下种些番茄、玉米啥的。”

  “这些作物的经济效益太低了,除了自己吃,卖也卖不出几个钱啊。”

  “听说镇上鼓励大家发展林下经济,咱们能不能在香榧树下种点茶树?”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栗树山村发展林下种茶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根据尚湖镇的政策,如果能申请到“香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每亩地还能获得500元的补助。这更坚定了栗树山村老农们“发挥余热”的决心。

  去年12月,栗树山村两委通过村广播站,向大家发布了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大家在香榧树下种茶的通知。“要种茶的人,请到村支书家里报名,我们为大家统一采购茶苗。”听到了广播的号召,留在村里的老农们纷纷赶到村支书家中报名,几乎踏破了村支书家的门槛。

  村民们的热情超出了预期,栗树山村不得不将报名地点分拆到村里的三个组里。今年正月,栗树山村掀起了一股全民种茶树的热潮。今年66岁的吴垚德,把自家100多亩山地,都种上了茶树。

  茶树种下去了,栗树山村两委又开始帮大家寻找销路。“听说清明期间的青叶,可以卖到50元一斤,”胡芝菊告诉大家,“咱们好好干,以后肯定可以赚很多钱!”如今,无论是吴垚德还是吴新民,上山更勤了,除了要照料香榧树,他们还得打理茶园。吴垚德更是在茶园边养起了蜜蜂。

  胡芝菊有一个梦想,等到全村的闲置土地都种上茶树,形成规模效应,她要为栗树山村创立自己的茶叶品牌,让村里老农的茶叶,卖出更高的价格。

  上溪滩村:

  茭白村的华丽转身

  初秋的傍晚,韦春民坐在自家的田埂上,心里难以抑制地激动。邻居韦裕民家的茭白套养甲鱼,刚刚卖出每斤100元的高价。眼前自家的7亩茭白水田,韦春民抛下1000只甲鱼苗。这些天,他总忍不住想,等这些甲鱼都长成了,自己的收成能比去年增多少。

韦佩聪正在检查茭白田里的甲鱼。

  1年前,和家人谈起要在茭白田里套养甲鱼时,韦春民心里还有点犯怵。去年8月的一天,尚湖镇党委副书记徐伟伟来到上溪滩村告诉大家,想在村里进行一次茭白田套养甲鱼的试验。村支书韦大洪立马通过广播,把这个好消息通知了全村。

  听到广播后,韦春民和村里其他10多位农民立即赶到了村委大楼。

  “春民,村里要养甲鱼了,你要不要先养了试试看?”韦大洪赶紧问到。“做是真想做,你先帮我报个名吧,我回家再问问我老伴儿。”韦春民说。

  对于他的犹豫,韦大洪心知肚明。对于这类混合套养农业,韦春民早就想尝试。15年前,他是全村最早从事香菇栽培的人。10年前,韦春民又率先开始种植茭白。50多岁的韦春民一直是村里敢尝鲜的人。但是近年来,韦春民的“新动作”少了很多。靠种茭白,韦春民一家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尽管韦春民还不满足,但是家人却觉得能有目前的收入已经足够。

  “这些年茭白的价格不是很稳定,如果养点甲鱼,可能可以多赚点!”韦春民回家和老伴儿商量。

  “茭白价格再不稳定,咱们也有那么多年经验了,赚多赚少总能赚。甲鱼谁都没养过,那么多钱砸下去,万一全死在田里了,今年要亏多少钱?”老伴儿一席话,噎得韦春民说不出话来。

  不过,韦春民很快迎来了希望。原来,尚湖镇作为省委宣传部结对帮扶的乡镇,上溪滩村的茭白田套养甲鱼项目,也已经被纳入到帮扶的五年计划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创业的风险,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每一只甲鱼苗,农户只需要掏30%左右的费用就行。

  “一只甲鱼苗原来要近30元,现在才8.4元,就算失败了,能亏几个钱?”韦大洪拿着补贴政策找到正在纠结的韦春民,“再说,茭白田改造也由财政承担,咱们还会请农机部门的专家,免费指导你们养甲鱼,机会难得啊,春民!”听说有这样的好事,连韦春民的老伴儿都松口了。当下,韦春民就决定进1000只甲鱼苗抛到茭白田里养。

  直至去年12月,全村已有30多户农户要求加入茭白田套养甲鱼试验项目。最终,上溪滩村决定选取50亩茭白田作为试验田。其中,韦春民家就有7亩田入选。

  经过了一轮紧锣密鼓的茭白田改造,今年5月23日,第一批甲鱼苗游进了上溪滩村的50亩茭白田里。韦佩聪在这次试验项目中,分到了5亩的额度。虽然是第一次在茭白田里养甲鱼,韦佩聪却轻车熟路。“茭白的行间距要扩大到15厘米,太密的话甲鱼就养不好咯!”空闲时,他还会跑到附近的茭白田指导别人养甲鱼。

  “佩聪,你也是第一次养甲鱼,你咋懂那么多呢?”村委会主任韦森涛好奇地问。

  “我没事儿干的时候,就爱看央视七套的致富经!”原来,和韦春民一样,韦佩聪也有着一颗创业的雄心。但是以打猎和种茭白为生的他,一直攒不够创业的第一笔资金。因此,他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看农业节目“过干瘾”。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韦佩聪终于不用纸上谈兵了。

  创业的路上,当然会遇到些磕绊。甲鱼苗刚放进茭白田一周时,小甲鱼便不断死亡。那段时间,韦春民都不敢到田埂上去转悠。一个下午,就能从水田里捞出十几只已经死亡的小甲鱼。7月7日,尚湖镇专门请来了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坐诊。经过专家的指导,小甲鱼死亡的情况逐渐好转。

  今年8月,杭州一家超市专门来到上溪滩村,以每斤100元的价格,从韦裕民这儿买走了10只甲鱼。这样的前景,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这甲鱼真没养错,只要养得好,咱们的收入翻一番准没问题。”韦春民高兴地和韦大洪说。

  如今,上溪滩村已经成立了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发展新型农业。这不,看到茭白田套养甲鱼有了不错的商业前景,村民们又有了新想法。 9月24日,徐伟伟带着村里15位村民,早上6点多从上溪滩村出发,赶到省农科院对接并学习“茶园养鸡”、“茭田放鸭”两种新型农业模式。

  上溪滩村,这个过去苦苦抱守着茭白产业的小山村,如今正向着技术含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立体农业大踏步前进。

  倪董村:

  小山村的花田喜事

  同样是茭白田,倪董村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出了与上溪滩村完全不同的产业——鲜花。每一个来到倪董村的人,都会对村前成片的钢架大棚印象深刻。大棚里种着精心培育的菊花。

  9月中旬,正是菊花开采的时节。60多岁的韦淑芳正坐在大棚前的空地上,仔细分拣着菊花。韦淑芬经手的菊花,大部分将被出口到日本。老人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竟然还能参与到“出口生意”中去。

董村的村民纷纷“洗脚上田”来到花卉基地做工人。

  因为有了这一片花海,过去有些萧条的倪董村如今显得生机勃勃。自省委宣传部帮扶尚湖镇并落实“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项目以来,倪董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增收致富之路。多年来,这个地势平坦的小山村,一直没有找着自己的发展特色。

  尚湖镇的干部与村两委正为这事儿发愁时,浙江海丰花卉有限公司找上门来了。这是一家以鲜菊花种植为主的企业,生产的鲜菊花直接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从市场份额上看,这家企业在同类企业中,排到了全国第二。这样一家大企业,为什么偏偏看中了倪董村?

  “这里的气候,对于种鲜菊花来说,刚刚好。”浙江海丰花卉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潘毅说。原来,到了夏季,平原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平原地区种出来的菊花,容易出现畸形。而倪董村海拔500多米,平均气温比城区要低4至5摄氏度,而且昼夜温差大,正是菊花生长的理想场所。

  最终,海丰花卉有限公司计划在倪董村建立占地200多亩的花卉基地,还新建设施大棚10万多平方米、贮藏冷库600平方米。

  听说村里要建花卉基地,韦淑芳打心眼里开心。前期土地整理阶段,韦淑芳很干脆地就将自家不到1亩的自留地贡献出来,“这地我们自己种水稻赚不到几个钱,流转给你们,既能收租金,我还能到你们这儿赚工资!”签订流转协议时,韦淑芳对潘毅说。

  花卉基地建起来后,村里的留守老人“洗脚上田”从农民变成了工人。花卉基地最繁忙的时候,要雇四五十人来管理、采摘菊花。韦淑芳过去靠种茶,每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采茶季一结束,她又赶到离家不远的花卉基地“打工”,每天能赚80元。

  “咱们现在多赚点钱,等攒够了钱,可得赶紧给儿子在村口盖个三开间的大房子!”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韦淑芳回到家里,对正在照看孙子的老伴儿王留方说。

  对倪董村的村民们来说,更大的机会来自于花卉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今后,乡亲们可以向我们申请承包花田,等到采摘的时候,我们会按照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看到不少村民对花卉基地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潘毅跟大家交了个底。目前,倪董村与海丰花卉公司已经成立了磐安县绿缘花卉专业合作社。

  今后,倪董村的农户不仅可以到花卉基地打工,还能自己承包花田做老板,把鲜花卖到日本、韩国去。

  记者手记

  三个村庄,只是尚湖镇“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的缩影。根据规划,这个户籍人口不到两万的乡镇,在未来三年内将实施13项农业产业提升重点建设项目。

  对于一个较落后的山乡来说,获得扶持资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把钱用好。三个村庄,都在努力用各自的方式,向脱贫致富的道路迈进。

  因为缺乏农业领军人物,上溪滩村积极鼓励有想法的农民带头创业;因为本土农民合作社规模不大,倪董村借助自身优势,引来了实力强劲的农业企业,并采取公司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帮助村民致富;因为农业种植方式粗放,“林下经济”便成了栗树山村的不二选择。

标签: 农民收入 责任编辑: 胡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