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遂昌10月23日电
遂昌县垵口乡岩下村,大山深处的早晨,穿一件薄外套感觉还有些凉。79岁的金观培布好梯子,爬到自家屋檐下的一个小平台上,挥动一束冒着烟的茅草,熏出了两只马蜂。老人立马用一根小木棍把马蜂敲了下来,动作麻利。
“马蜂会把蜜蜂吃掉,我就点这个草把它们熏出来。这个‘秘方’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用了,很灵的。”金观培笑着说。
在岩下村13个养蜂人中,金观培是最年长的,也是拥有蜂桶最多的,有25个,都安在他家房前屋后檐下的墙上。64岁的周成根以一桶之差紧跟其后,“我们村养蜂的人,都是像我这样的年纪。对我们来说,养蜂不需要太多的体力,而且都在家里养,比较方便。”周成根的两个儿子都在温州做生意,平时很忙,过年过节才回来。周成根和老伴两人侍奉着95岁高龄的老母亲。养养蜂,种种高山蔬菜,生活有滋有味。
“我们岩下村都用传统的蜂桶养蜂。每年根据雨水、花期等情况,收取一到两次蜂蜜。每桶每次15斤左右,最多的时候有20斤。近3年来价格基本稳定在60元一斤。”周成根介绍说,“10年前村里只有3户人家养,现在每年增加几家。我有个本家亲戚就是今年刚刚开始养的。”
周成根的这个本家叫周洪根,53岁。今年6月,周洪根在野外抓到了3只被赶出来的蜂皇,开始了他的养蜂事业。“养蜂好啊,比较轻松,收入也不差。有什么问题了,可以问成根他们。我抓到的3只蜂皇,可能就是他们家被赶出来的老蜂皇。”周洪根笑着说。作为养蜂人中较为年轻又经验丰富的一位,周成根在垵口乡一带小有名气,常常被人邀请去教怎么引蜂、取糖等技术。“给人取蜂蜜的时候,是不能穿衣服的。怕蜜蜂钻进衣服里面,受惊后会蜇人。我们一般只穿个裤衩。”周成根比划着说。他们一般在清明和十月初取蜜。今年雨水比较多,只取了一次,已经全部卖完了。
在垵口乡党委书记周安涛眼里,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养蜂,正应了一句俗话:“蜜蜂蜜蜂,越富越扶。”垵口乡地理位置比较偏,很多年轻人都出去创业了,留下的都是些中老年人。这批人中,有150多人在养蜂,效益都不错。“这个月,我们乡里正准备搞一个养蜂合作社。浙江农林大学岳万福教授作为省里派到遂昌的科技特派员,专门来指导我们。”周安涛信心满满地说,“全乡都在‘十八里翠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山好水好花好。养蜂发展起来后,年轻人也会回来创业的。”
在周安涛的介绍下,记者来到垵口乡大山村庄后自然村,见到了50岁的养蜂人邹关法。“我原来是打猎的,常年要在山里跑。五六年前开始养蜂,就在家里安顿下来了。我现在有34桶蜜蜂。明年打算再摆100桶。”邹关法指指家门口一条大溪边上的空地说,“前些天乡里领导来村里帮我们解决问题,我就提出来要在家门口再多养几桶。”邹关法这一“大手笔”背后,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今年他的蜂蜜拿到网上去卖,一下子卖到了120元/斤。
说起蜂蜜价格的变化,庄后村养蜂人李益纯记忆深刻:“从21岁开始到现在,我已经养了40年蜜蜂了。最开始的蜜蜂和蜂桶,还是一个到我们这里来养蜂的金华人送我的。那时候蜂蜜最多卖到3元/斤,现在涨了20倍。今年国庆长假,卖到80元/斤还被抢完了。”作为垵口乡为数不多用蜂箱养蜂的人,李益纯的蜂蜜出得更快,数量更多,成为当地未来养蜂“转型”的方向,“现在每次收了蜂蜜后,给儿媳、女儿、亲戚留些,大家都甜一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