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富阳12月15日电
从富阳市区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上20多公里,记者终于在一片田地旁,找到了远近闻名的长盘村老年食堂。村老年协会会长、老书记王福民,擦擦手上的油渍,迎上前来:“现在正是饭点,忙着给老人们打饭呢!”
中午时分,60多平方米的村老年食堂餐厅里,飘来了阵阵香气,红烧肉、沃豆腐、大白菜、粉丝汤……老人们济济一堂,每人面前一个餐盘,脸上挂满了开心的笑容。
地处富阳偏远山村,长盘村的老龄化形势已相当严峻。王福民说,村里60岁以上的有256人,超过村人口总数的23%,并以每年30多人次的数量上涨。村里集体经济薄弱,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虽然坚持每年抠出一两万元用于维持老年食堂,但仍旧是杯水车薪。
一个又穷又偏的小山村,如何养活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们可是自己养活自己啊,用经营水库的收入,补贴老年食堂。”脑筋活络的王福民想出了“就地取材”的法子,用活村里的资源。距离老年食堂1公里处的净桐坞水库,库容有40万立方米,水质清澈,风景优美,鱼类众多。在老年协会的悉心经营下,水库的生意越来越好,几乎每天都有垂钓者慕名而来付费钓鱼,每年有近两万元的收入。
王福民笑着说,老年食堂还有另一块资金来源。“今年村里有13个项目动工,有一大批打工人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再加上来钓鱼的人也有需求,我们以每人10元钱的标准为他们提供快餐。”这样一来,水库和快餐两块收益已经能基本维持食堂的运转了。
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老年食堂还需要人手,不但要有责任心,更要有奉献精神。很快,王福民就召集了当年的“老班底”:由村里5名退休老干部组成理事会,轮流值班,从菜谱制定、买菜过磅到财务收支,分工负责,精打细算。更重要的是,理事会成员每天要监督食堂的各项开支,每笔支出都需成员签字。
长盘村的7个自然村各设有一位老年组长。这些德高望重、熟悉村情的老年组长,行走村内,收集着大家对老年食堂的意见和建议,每天一早反馈给当值的理事会成员。这样一来确定了食堂每天的就餐人数和采购饭菜数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为老年食堂无私奉献的,可不止村里的老班底。
厨房里,老年食堂里唯一的厨师王雅娟忙得不亦乐乎:左边灶台上,红烧肉正在加热,一旁的大锅里,大白菜烧肉皮即将出锅。“这碗是单独打给一位老人的,他喜欢喝粥,我再给他配上点咸肉、小菜……”
三年多的时间里,她把来食堂吃饭的老人们,当成自己的亲爹娘,每个老人爱吃啥、不爱吃啥,早已熟稔于心。冬至做麻糍、端午包粽子,老人想吃什么,老年食堂的厨娘总能想办法满足。
在饭菜种类和口感上,王雅娟尽可能保证每天变花样。老人们对米饭软硬要求不同,那就软、硬各蒸一桶饭;有少部分老人喜辣,那就盛起一部分菜,剩余的加点辣,满足老人们不同的口味。
82岁的丁谷宝身体很硬朗、精神矍铄,自从老年食堂开办以来,他每天都要走两里路来吃午饭,即便刮风下雨也没落下,他说:“村里的老年食堂真是太方便了!”说话间,他起身去添饭,“你看,还有这么多热心的志愿者为我们服务,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心里暖洋洋,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
在厨房的一个角落,66岁的陈小兰正在为来吃饭的老人们盛汤。每个月的15日,是陈小兰为老年食堂做义工的日子。早上不到8时,她就开始帮忙洗菜、烧开水、打扫卫生,一直要忙活到下午2点。她说:“趁现在手脚还灵便,来这边做点善事。等将来我老了,别人也会来照顾。”
和陈小兰一样,如今长盘村老年食堂有一支30人的志愿者队伍,大部分是50岁到60岁的女性村民。她们每天轮流,主要负责洗菜洗碗、打扫卫生。王福民说,这批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仅超出预期,而且令人感动:“她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但轮到在食堂‘上岗’的那一天,就会向单位请假,专程从富阳市区赶来服务。”
就这样,一支基本由本村老年人组成的工作人员队伍,支撑起了这家其乐融融的老年食堂。“只有把食堂当成家,才能办好食堂。”在王福民看来,要把老年食堂办好,除了村两委的鼎力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充分信任老年人,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积极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