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滚动 正文
五年孕育农村文化新品牌 新昌乡村春晚缘何这么火
2014年12月28日 02:30:49 来源: 原创 作者: 裘一超 吴晓婷 杨晓燕
【摘要】 尽管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知名的演员,也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新昌“乡村春晚”却能引来如此多农民们的热力追捧。从2010到2014的这五年,老百姓的喜爱程度缘何越来越高?“乡村春晚”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浙江在线12月27日讯(实习记者 裘一超 记者 吴晓婷 杨晓燕)临近年底,年味渐浓。不同于寻常农村的过年风俗,绍兴新昌的农民们如今多了一个十分特别的“新民俗”——每年年底均会上演的属于农民自己的“草根春晚”。

  2014年12月27日,经过2个月精心筹备,由新昌各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第五度在梅渚村文化礼堂火热进行。晚7点,春晚在民乐合奏《马灯闹春》一片欢腾声中拉开帷幕,此时,礼堂内已经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当地村民,约1500个座位早早就满了,晚到一步的观众只好拥挤在座椅旁的过道上。然而,他们并没有一丝抱怨,忙不迭地用眼睛看,用手机拍,时不时爆出掌声与笑声。

  “我是乡村春晚的‘铁杆粉丝’,每届都看,一年比一年好。”村民黄大姐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她的母亲就要到台上表演跳舞,为此老人家可是用心排练了大半年。

  记者在梅渚采访发现,像黄大姐这样的“铁杆粉丝”不在少数。尽管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知名的演员,也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新昌“乡村春晚”却能引来如此多农民们的热力追捧。从2010到2014的这五年,老百姓的喜爱程度缘何越来越高?“乡村春晚”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这五年,节目越来越精彩

  “今年的舞台效果好炫”、“这首歌唱的真好听”、“我阿姨他们这个节目不错啊”……春晚的演出继续进行,来自台下观众的点赞也在持续升温。

  事实上,新昌“乡村春晚”从第一届举办以来就得到了积极关注和热烈响应。

  2010年12月31日,新昌梅渚成功举办首次以“农民种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现场观众达1000余人,轰动省内外。由此,新昌“乡村春晚”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年比一年办得有特色。

  2011年,第二届以《丰收·欢歌》为主题的农民“微春晚”,加入微博直播和互动。2012年,第三届以“农村达人秀”为主题的春晚,吸引各村文艺达人同台竞艺。2013年,第四届主打“文化礼堂闹新春”,凸显文化礼堂作为“农民精神家园”的作用……

  一台台由农民自发组成的“微春晚”,成就了新昌最璀璨的“草根星光大道”,也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身文艺活动的热忱。

  “乡村春晚真是一年比一年好。”新昌宣传部文化发展科科长宋元钦已经参与过多届晚会的工作。谈到这五年来的变化,他说:“前几年,春晚还需要借调外地节目。但今年,本地节目越来越多,我们还需对表演节目进行筛选以保证节目质量。在节目选择上,五水共治主题之类反映新农村生活的原创性节目的比例有所增加。”

  这五年,乡亲越来越参与

  灯光不停闪耀,动感音乐响起。来自新昌山泊村的20多位村民带来了眼下很时髦的广场舞《小苹果》。表演者中,有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也有四五岁的小朋友。这老少同台的组合演出,让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摇摆。

  “我们村是第一次参加梅渚春晚。这个《小苹果》节目已经足足准备了两个月。因为春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变丰富了。明年还要继续参加!”山泊村村长黄铁波告诉记者,今晚这个节目的领舞和组织者,就是该村支部书记张樟春的妻子。

  新昌“乡村春晚”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当地农民的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以春晚举办地的梅渚镇为例,如今,文艺队伍已遍布全镇90%以上的村,已拥有文艺演唱队、女子舞龙队、乐器队、排舞队、腰鼓队等民间文艺团队20余支。

  当地政府还将梅渚村旧大会堂改造为一个集文化欣赏、休闲娱乐、教育宣传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大舞台,为当地有一技之长的退休教师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每到下半年,为了能上乡村春晚的大舞台,众多村民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发排练节目。通过表演节目,“接地气”地传递“正能量”,成功打造出“乡村春晚”的新农村文化品牌。

  这五年,过年有了新民俗

  “每年都来看春晚。今天,我家的长辈和我老婆都是台上的演员,我们更是要来给他们加油了!”晚上6点半不到,梅渚村民张大哥就已抱着孩子早早就来到了文化礼堂,总算抢到了比较靠前的位置,可以开心地一饱眼福。

  “今天晚上真是太火爆了,挤都挤不过去,我估计足足来了有2000多人。”梅渚镇党委书记俞长春兴奋地说道。

  今年,新昌“乡村春晚”已经迎来第五个年头,如今,家家户户参与并观看自己的“草根春晚”,已俨然成为当地村民的过年新风尚。这种新风尚,也引领着农村文化生活朝着健康向上方向发展。

  “别的不说,扭扭秧歌,锻炼身体,打麻将现象少了很多。”在接受采访时,上山泊村村长黄铁波就谈起了他最直观的感受。

  在梅渚村还有个“上访专业户”变成“文化示范户”的真实故事。当年,做过代课教师、会讲普通话的王菊香曾带着村民17次赴京上访,如今,这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是梅渚村“新生喜又乐”俱乐部的带头人。这不,今年春晚,她又带着节目来了。

  短短两个小时的表演,让人们领略了新昌农民极富特色的精神文化风貌。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为了准备晚会,村民们往往大多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来排练,过程虽然辛苦,但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享受。每当晚会来临,对他们来说是一年中最有动力的时刻,春晚这个大舞台,真的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新昌乡村春晚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每年,农民们的“草根春晚”也持续通过浙江在线的网络视频直播,向全省全国农民传递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在晚会上,浙江在线向新昌颁发了《农村文化建设网络创新奖》,以表彰这五年来新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