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奇迹的诞生 记浙大二院成功救治“7·5事件”烧伤病人
2015年01月08日 06:43:1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郭兴华 方序

   浙江在线01月08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方序) 这是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比赛。

  20分钟,烧伤科医生全部集结到位;15分钟,8例烧伤病人的气管依次切开;一小时内,100多名医护人员火速赶到,其中近60人从家里赶来,投入到一线抢救。

  这是一曲创造奇迹的生命赞歌。

  国际公认,烧伤面积在60%以上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只有50%;烧伤面积超过90%的病人,存活率只有5%。面对8位烧伤面积大于60%、其中两位烧伤面积大于90%的病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却创造了“群体重度烧伤患者超5个月零死亡”的奇迹。19名重症烧伤患者中,至今已有13位出院,1位转回当地治疗,另外5位患者均已达到出院标准。

  2014年12月31日,因在抢救“杭州7·5公交车纵火事件”伤者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省政府授予浙大二院“浙江省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奇迹因何而生?回首6个月的点点滴滴,也许正因为浙二人让最美精神与先进的医疗技术相映成辉。

  猝然临之而不乱,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医护人员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虽然已过去了整整6个月,但每每回忆起那天的情形,急诊科护士王萍仍刻骨铭心。

  2014年7月5日,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当天下午5时多,王萍和同事们正在处理一名刚送来的急救病人。突然,一名披头散发的大姐冲进了急诊大厅,“快救救我的女儿,快救救我的女儿!”王萍和同事急忙迎上前。没想到,紧接着又一个黑色人影出现在急诊室大厅门口,脚步踉跄,双上肢和双下肢被烧得血肉模糊,“我疼……”患者的声音已变得微弱,“公交车烧起来了……”

  有10多年护理经验的王萍隐约感到“出大事了”。果然,10多名烧伤人员陆续被热心群众送了过来。

  正在医院的党委书记陈正英接到报告后火速赶到现场,立即吩咐腾出更多床位,接着紧急召集人员展开救治工作,并立即启动“333”应急系统(浙大二院自创的应对突发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广播呼叫系统)。

  “急诊一楼333!急诊一楼333!急诊一楼333!”医院广播系统里急促的声音吹响了抢救生命的“集结号”。

  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用餐的医生和护士冲出餐厅,奔向急诊室;烧伤科博士有传刚,从家里穿上拖鞋就往医院赶;78岁的退休专家徐志清刚结束专家门诊,听到呼叫,主动请缨帮助病人。在杭所有医院领导以及中层干部迅速赶到医院。院长王建安事发当晚正好在四川开会,从第一例病人出现后,他的电话就没有停过。他不断指挥全院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抢救,并实行各级医护、行政人员值班制度,举全院之力,提供强有力的医疗救助和后勤物资保障。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干脆终止了会议,订了第二天最早的航班回来。

  急诊大厅挤满了人,呻吟声一片。烧伤科主任韩春茂率先赶到了现场,“烧伤科在杭州的医生,只用了20分钟就全部集结到位。”

  令人庆幸的是,当天,耳鼻咽喉科的医生正在医院召开学术会议。听到呼叫,会议立即终止,医生迅速奔向抢救现场。面对严重烧伤和气管被灼伤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仅仅用了15分钟,8台气管切开术就顺利完成。脱下沾满血迹的白大褂时,不少医生的衬衫早已湿透,夹在上衣口袋记录病情的纸片也能拧出汗水。负责在旁为患者不停吸引痰液的护士,持着吸痰管的双手也已麻木。

  及时高效的处理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浙大二院医护人员表现出了训练有素的处置能力和过硬的技术水平。

  麻醉医师是抢救人员中一支关键的队伍,手术中不可缺少。当天,麻醉科主任严敏组织麻醉医师不停辗转在抢救人群中,进行紧急的气道和深静脉开放,搭建生命急救通路。

  护士是抢救人员的基本力量。得知人手紧张后,不少在家休息的护士自发赶往医院。上夜班的护士提前几个小时赶来,白班护士主动加班、参与抢救。王飒,急诊科普通护士,当天她看到电视,知道有一大批烧伤病人被送入医院后,立刻从家里赶往医院。此时的西湖边交通拥挤,她就一路跑步前往医院,平常二十几分钟的路程,竟然只用了9分钟。

  在床位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医院腾空了烧伤病房,集中救治重伤患者,并组建起了由烧伤科、重症监护室、心内科、耳鼻咽喉科、呼吸治疗科、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心理卫生科等25个专科组成的专家抢救团队。当晚,全院共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抢救,事发48小时内,共有240余位医务工作者投入到一线,创下了浙大二院建院145年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猝然临之而不乱,在紧张有序的抢救中,浙大二院医护人员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将病人一次次从生死线上拉回来。一位严重烧伤的病人,在做完急救措施、准备从急诊室转到监护室时,心脏突然停跳,在场的急诊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医师和护理团队迅速进行心肺复苏,争分夺秒的抢救最终让病人起死回生。这样的场景在最初的危险期里频频发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在生死之际,医务人员的无私和敬业给了病人生的希望。

  医生感言:

  医院党政办主任李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抢救团队之所以能一次次将伤员从“鬼门关”拉回来,高效的抢救成果绝非偶然,这与医院平时规范化的培训和针对性的应急训练密不可分。浙大二院是全省烧伤救治指导中心和急救指导中心,一直以来始终承担着省内外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当这场事件突如其来,浙二人展现出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实力。

  关卡重重凶险不断,举全院之力提供保障,强大的多学科能力让病人化险为夷

  烧伤病人有三道关口,一是休克关,二是呼吸道灼伤关,三是感染关,一道比一道凶险。尤其是重症烧伤患者,由于其体表损伤面积大,呼吸道受累严重,要想成功救治,无异于突击战加持久战。

  浙大二院收治的19位烧伤病人,有16人施行气管切开术,不少人还伴有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把那么多濒于死亡边缘的伤者拉了回来,可以说已创造了奇迹,但更困难更危险的还在后面。

  韩春茂是浙大二院烧伤科主任、国内知名烧伤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他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抢救这批伤员是他最艰难的一次。

  “病人多,一下就送来19个;病情凶险,烧伤面积在60%以上的病人就有8个,有一个病人甚至刚送到医院心跳呼吸就停了;涉及科室多,有烧伤、急诊、普外、耳鼻咽喉科、感染、麻醉等数十个科室。前期和后期的治疗真可谓险象环生、关卡重重。”回忆起救治的过程,韩春茂感叹不已。

  非常时期,浙大二医做出了非常之举。

  第二天一早乘飞机赶回医院的院长王建安决定,举全院之力,整合学科优势,“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对每位烧伤患者实行“一对一”、“人盯人”的综合治疗模式,做到“一人一团队”,进行24小时的精细化照护、最优化医疗。

  脑重症医学科主任胡颖红是救治团队中的专家,她已经算不清自己在那段时间究竟熬了多少个通宵。

  伤员中有一位来自南京的杨大伯,病情非常危重,刚送到医院时就心跳暂停。7月10日,杨大伯突然出现感染性休克,白细胞降到800/UL,只有正常人的近十分之一,体温上升到39度多,血压迅速下降。医疗专家会诊到凌晨2时,情况仍不容乐观。

  “当时已经准备写死亡报告了。”副主任医师王帆回忆说。

  会诊结束,胡颖红搬了把凳子,坐到杨大伯床边,紧盯着监护仪和呼吸机屏幕,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药物的用量,帮杨大伯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血压水平。一直到次日早上,终于守得了杨大伯的平安。

  胡颖红给记者做了个比喻:那些危重病人,就好像挂在悬崖边的汽车一样,医生给病人看病,就是要一点点把他们给拽回来;而她在病房里的守候,就像在走钢丝一样,要小心翼翼地时时调整,否则病人就会“掉下去”了。

  负责看护工作的护士,也在用细节救护着生命。

  烧伤病人失去了皮肤的庇护,体液较常人更易流失。如果肾脏没有尿液排出,肾功能就可能出了问题,但如果尿液排出太多,也可能会引起休克,所以监测他们的尿量成为“规定动作”。监测时,护士会拿着导尿管,一滴一滴地数,看看一分钟滴了多少,来推算尿量。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伤员,护士甚至每隔半个小时就要数一次。

  救治烧伤病人,感染关是一道越不过去的关口。因为烧伤病人失去了皮肤,皮下组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细菌可以“横冲直入”。于是,几个月来,一群被戏称为“门神”的工作人员出现在病区和病房门口,他们的职责就是拦出所有可能携带病菌的人:没有洗过手、没有消过毒、没有带口罩、没有穿专门的隔离衣……作为“门神”们的主管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亲手拦住了老护士长、专科主任甚至院领导,“只要是为了伤员的生命健康,就要敢‘扮黑脸’。”

  防感染的管理严格到了病人房间的擦拭必须用消毒湿巾,而且每块湿巾必须折成4块,每抹过一小块地方后,就不能再用,必须换一个面。在这样精细化的管理下,整个治疗过程,没有出现一例感染事故。

  伤员入院后的头三个月,集中专家进行“大会诊”成了每天的惯例。由于病人病情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病情急转直下的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后半夜。所以,凌晨时分专家们还常常聚在一起会诊病情。

  有一天,一位烧伤病人腹胀如鼓,专家最初认为是肠梗阻,但经过检查后,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位专家又提出,会不会是因为血管异常而导致肠梗阻,连夜再做CT,也没发现问题。就在大家对着报告仔细研究的时候,一位普外科专家又提出,“胆囊壁似乎不连接”,怀疑可能是胆囊穿孔引起的腹胀。一穿刺,胆囊压力小了,腹胀果然消了下去。

  “那时候,后半夜就像在打仗一样,有时候只能趁前半夜人少时,赶紧靠一靠。”韩春茂说。

  不过,这样的“大会诊”往往充满着争论。由于病人情况危急、复杂,25个科室的专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为了一个事情,专家们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决定用什么抗生素、用多少剂量。每次会诊,院领导从不拉下,对有些需要医院层面解决的问题,就由王建安、陈正英等院领导当场拍板解决。

  就这样,在一次次争论中,病人的治疗方案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团队决策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医生感言:

  烧伤科主任韩春茂:精细化照护和最优化治疗,让我们赢得了与死神的赛跑。奇迹的背后是集体的付出,是对精细化照护、最优化治疗的全力践行。这次成功的救治不仅是烧伤专业的付出,更是医院整体学术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完美展现。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零死亡奇迹生动诠释“济人寿世”的高尚医德

  当救护车的鸣笛呼啸而来,当医院广播发出“集结号”,对浙大二院的每一位护理人员来说,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就已打响。

  面对这样一次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各科室紧密协作,不论是院领导,还是一线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大家众志成城,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生动诠释了“济人寿世”的高尚医德。

  烧伤病区护士钟祖爱,从事护理工作16年,但她还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大批量的危重伤员救护。知道抢救工作缺护士,腰椎间盘突出、本应休养的她,硬是戴着腰托咬牙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这个病人手术刚回来不久,我得再去看看他。”“一定要好好深呼吸,有痰努力咳出来。”记者采访时,已是下午一时,顾不上吃饭的她仍然穿梭在一个个病房。她的同事告诉记者,为了抢救这批伤员,钟祖爱曾一度连上6天班,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作为伤员集中救治点唯一一名被抽调来援助的男护士,吴攀在抢救工作开始的头两个月基本是以医院为家。问到家里人会不会埋怨,他笑笑:“我妻子告诉三岁的女儿,爸爸在救人,在做伟大的事。”去年吴攀的生日也在病房中度过,他许下的生日愿望,就是所有的伤者能快点好起来。

  作为抢救工作的主力,当韩春茂在手术台前抢救伤员时,他的妻子就在一江之隔的医院里动手术。连日忙于救治烧伤病人,他最终也没有抽出时间陪伴妻子,直到妻子出院前才去探望一眼。

  同样难以陪伴亲人的还有王帆,76岁的父亲重病住院半个月,她却只能狠狠心、咬咬牙坚守在救治一线。实在放心不下,她在深夜把病人都处理好后,前去探望父亲,父亲却早已入睡。她只能悄悄掩上门,回到医院。

  青年医生胡行刚当上爸爸三天就重返岗位,将襁褓中的婴儿送回了台州黄岩老家。一连三个多月,他都没有见过刚出生的孩子一面,只能在休息时看一看手机里孩子的照片。

  从浙大二院心内科退休多年的徐志清,当天也赶到了抢救的现场。问起时,他只是淡淡说:“我路过,听到‘333’的广播,就穿上白大褂过来看看能否帮上忙。”

  为了抢救这批烧伤病人,加班加点的“连轴转”对于浙大二院的医务人员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烧伤科团队甚至为了抢救伤员一连36小时不休息,分分秒秒地关注着伤者的情况进展,往往是刚刚停下喝一口水、啃一口面包,就又投入到了紧张抢救中。甚至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的行政后勤人员也都加班加入到了抢救伤员的行列中。统计显示,自收治烧伤病人以来,浙大二院整个抢救团队累计加班3737人次。

  一个个故事让人感动。正是这样的医务人员、这样的团队,心里想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投入到对烧伤者的救治工作中去。他们,也赢得了伤者及家属的高度信任。

  ICU护士柯喻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让她难忘的情景:当她足足花了45分钟为一位口腔黏膜水肿的伤者做完口腔护理,看到伤者努力地用唇语说了声谢谢,这让她忘却了弯腰的酸疼。老谢是伤者中年龄最大的,如今每次医护人员给他做完治疗或护理,他都会努力地抬起裹着厚厚纱布的胳膊,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在浙大二院的留言板上,一位医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平时,我们可能会抱怨辛苦,抱怨夜班;但在和生命赛跑的过程中,我们纷纷赶来、毫无怨言;我们仅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助伤者争取时间,争取重新点燃生命的火光。

  医生感言:

  院长王建安:“杭州7·5公交车纵火事件”伤员的成功救治,是医院国际标准应急体系、国际标准专科技术培养,以及团队凝聚力长期交融的文化体现。在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这是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素养,也是一家有着145年历史的医院应有的底蕴。浙大二院的团队经受住了考验,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再一次将“浙二精神”薪尽火传。

标签: 7·5|公交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