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叶璟)废塑料通过一条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机器设备的“口”中,“吐”出来的竟是黑乎乎的油料——有没有想过,塑料垃圾能变身成“油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历时7年研发的垃圾塑料工业化裂解制油技术,解决了一系列提炼难题,让废塑料制油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转换。科研项目的领头人、杭电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俞天明教授说:“通过无氧分解,可以让垃圾塑料里的高分子转换成低分子,分解成不同的油和气,这个原理并不复杂。”
杭电科研团队的基地在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两个几千平方米的厂房里堆满了塑料垃圾,整个基地就像一个神奇的“消化系统”,而基地里闻不到一丝异味,废气经过处理后,排放的主要是洁净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环保达到零排放,彻底解决了废塑料处理所产生的二恶英问题,中国质检总局和国家环保部对其进行的二恶英测试结果表明,完全符合欧盟标准。而且整套“消化”系统非常密闭,通过建立恒压自动控制,系统各个工艺段均保持接近常压范围,没有泄漏和爆炸危险,而且还节能。
据俞天明透露,制油原料要求比较低,可处理含水率达60%的造纸、生活废塑料,通过这种技术炼制出的油比原油质量更好,价格也差不多,“相对废塑料焚烧处理,我们的生产线大量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炼制出来的都是清洁能源,让消耗做到了最省,利用则做到了最大。”
我们在生产基地看到,整条生产线仅需4个操作工就行。这条生产线日处理垃圾塑料100吨以上,出油率达65%到70%。杭电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王建中透露说:“我们还通过建立远程控制中心,实现了对生产线的远程控制,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对生产线实时管理和安全监控。”
这支科研团队还把目光投在了富阳造纸业上——富阳造纸业每年产生600多万吨废塑料,每天产生的废渣超过3000吨,废渣主要成分包括废塑料、铁铝等废金属、木头、布条及玻璃渣等。
由于废渣存在一定的回收价值,催生了规模巨大的地下人工分选产业,吸引了周边大量分拣劳工。然而这些从业者环境意识差、分选手段落后,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分选处理一吨左右的造纸废渣。为了多赚取利润,清洗废水基本都是偷排,分选后的剩余物质缺少末端处置手段,造成了水源、土壤的严重污染。
如何杜绝造纸废渣的二次污染?科研团队研发出一套机械化造纸废渣处理线,可日处理造纸废渣600吨,让造纸废渣处置从地下走到亮处,将其作为一种产业,走向合法化、工业化、产业化,真正从源头杜绝污染。
我国目前每年塑料消费量逾5000万吨,回收率仅25%左右,寻求环保、有效的新型废塑料处置方式迫在眉睫。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朱盾鸣是中国“蓝色经济学”的倡导者,他一直关注杭电科研团队在循环行业中的废塑变油技术,“我非常看好这样的循环行业,这在将来也许会是全球第一的产业。环境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应该放到生态大循环中,效仿自然,形成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目前,该科研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升级,正在推进与江苏、山东、广东、重庆等全国重点造纸基地的合作,并准备进入国外市场。下一步,他们要将废油泥、废轮胎、废油漆、废树脂、废线路板等都作为战略资源,将更多的垃圾变为“油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