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区“美丽乡村”颂书画展在转塘街道外桐坞村展出。
浙江在线01月14日讯 “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这两句唐诗,是转塘地名的由来,这个位于杭州西南郊的小镇,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如今,古老的历史被注入崭新的创意元素。“‘文化转塘’已成为我们响亮的金名片。”杭州市西湖区政协委员、转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乃女自豪地说。
这张金名片的背后,凝结着杭州市西湖区政协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一个村落的蜕变
外桐坞村,曾经是转塘街道东北面的一个普通村落。如今,这里不仅有农居,还有美术馆、艺术公社……这个不一样的村落,是怎样横空出世的?
江南多才子。“要充分发挥政协平台、组织和渠道优势,为建设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名镇作贡献。”西湖区政协主席张岐说。
中国美院坐落于转塘象山区块,如何发挥国字号美术学院的优势,打造环美院创意产业经济带,是西湖区政协一直关注的课题。课题组走企业、访院校,邀请委员座谈,提出了发挥美院学科优势,服务经济文化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打造艺术商业街区、加强美丽乡村规划整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意见建议,很快得到了西湖区、之江度假区管委会的采纳落实。
在中国美院影响力的辐射下,转塘镇四周聚集了多个艺术村落,外桐坞村是其中一个典型,西湖区政协曾组织各个层面的委员来此视察调研。“村集体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前艺术风情村落发展的管理模式”;“打好环境牌、服务牌,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企业”……委员的铮铮之言被吸纳到规划蓝图中。短短两三年,一个普通的杭州近郊农村已经蜕变成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落。
全省首家音乐本科院校——浙江音乐学院也将建成招生,大量专业人才带来更多创意的激荡。西湖区政协也将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真知灼见,汇聚到这一新的文化地标的打造上。
一座礼堂的诞生
最是文化沁人心。“政协的关注点,不能停留在阳春白雪,更要放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上,让文化润泽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西湖区政协副主席丁庆怀这样说。西湖区政协多次组织委员赴转塘街道调研、指导,参与文化礼堂建设工作。
建设一个文化礼堂,规模有大有小,如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转塘街道政协工委通过深入调研,提出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多种形式,盘活原有集体闲置资源,对已建文体设施、各类活动室进行整合,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功能齐全”的原则,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村文化中心。
外桐坞村的聚贤堂,成为村民国学课堂。朱德元帅四访外桐坞村的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西湖区政协委员、外桐坞村党支部书记张秀龙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建造了朱德纪念室、元帅井、元帅茶园、元帅亭等景点,开辟红色文化旅游新天地。
文化礼堂建起来了,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西湖区政协委员、之江度假区建设局副局长徐国英提出,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力争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委员的建议很快得到回应,今年动工的慈母桥村文化礼堂就以慈孝文化为主题。位于转塘街道白龙潭风景区的龙门坎村文化礼堂,将龙文化的主题作为展陈内容。
一首小调的申遗
既创造看得见的风景,又要留存听得到的佳音,西湖区政协一直在努力。
“千百年来,转塘人民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流传了一批反映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民间小调。”西湖区政协委员、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宋静介绍说。在一次传承研讨会上,文艺界委员观看了民间小调在茶园内的现场展示,声情并茂的打夯调、原汁原味的民歌联唱、百姓淳朴原始的唱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新颖的表演形式令在场委员赞不绝口,并就曲谱、歌词及音乐表演形式,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收集创作一批新作品。在委员的关注、支持和推动下,转塘民间小调被列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有绕梁之音,也少不了妙笔丹青。书画名家云集,是西湖区政协的独特人才优势,“万担茶乡”是转塘街道另一块金字招牌。去年,区政协选择“美丽乡村”作为创作主题,组织鲍贤伦、刘江、赵雁君、高法根、蒋北耿、宋涛等书画名家深入上城埭、外桐坞等茶村实地采风,用笔墨和情感精心创作《龙坞茶香》、《好茶产自云雾来》、《最美是西湖》、《七律外桐坞》等佳作,并在各村、社区巡展,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最是文化能致远。张岐表示,下一步,西湖区政协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把散落的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广阔的田野里培育文化的种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西湖区开花结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