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名片】
裘丽萍:省人大代表、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
墙兴贵:省人大代表、慈溪“小墙热线”负责人
吴建依:省政协委员、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李越伦:省政协委员、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键词】治理
变“管理”为“治理”,虽是一字之改,却代表着执政理念的升华,折射着历史发展的进步。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如何实现从“管”到“治”的转变,成为与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一字之变,理念大不同
记者:从管理到治理的背后,体现着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呢?
裘丽萍:之所以要从管理转向治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单位人”现在成了“社会人”,社会管理模式也面临很多挑战。同时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迫切需要社会治理现代化。
吴建依:从管理到治理,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用法治精神来构建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而其核心就是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严格守法、用法。
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这几方面:加强立法,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与统一。强化行政程序,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机制,从根本上规范行政权的有效行使,确保决策过程公开、决策科学合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允许公众通过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查阅、了解涉及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使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公众对行政权的监督。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问责的范围、程序、方式,以责任来制约行政权的规范行使,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
社会组织,活力待激发
记者: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社会组织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裘丽萍:我觉得,“激活社会组织力量”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社会组织应该由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重要主体。海曙区在2004年就为高龄、独居而且生活困难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一家名叫星光敬老协会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作,主要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效果不错。经过多年努力,海曙现已创办20家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432家以老年人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民间组织,惠及3.17万人。
墙兴贵:现在,慈溪掌起镇14个行政村中,都有“小墙热线”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墙热线”是一个外来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也是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一环。
对于“小墙热线”和政府的关系,我们认为是相互协调的。一方面,我们解决了很多政府本身没法解决,或者没有精力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涉及外来农民工的邻里纠纷、劳资纠纷,我们出面就更容易解决;另一方面,我们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小墙热线”的场地、设备就全是政府提供的。
从管到治,制度需完善
记者:有人担心,在社会治理中,有些事务政府放权后,会不会变得难解决,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发生这种情况?
李越伦:从管理到治理,必须以法治作为基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长期以来,企业之间产生经济联系,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是注册资本额,如今实行认缴制,一些公司以“虚高”资本混迹市场,容易造成混乱,产生纠纷。应该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公示企业注册资本的认缴额度、认缴期限以及到账情况;对虚报注册资本,在出资期限到期后认缴出资仍未到账,投资人准备注销或减资逃避法律责任的,出台具体规定进行查处。
裘丽萍:目前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仅从社会组织管理这一块来看,现有法规因为内容比较原则、出台时间早,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还有一些政策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如公益基金捐赠很难申请免税资格。另外,社会组织扶持政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