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程永高 编辑/胡芸)康复是残疾人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也是一个需要早治疗、早干预的长期过程。根据近五年来浙江残疾人状况监测和实名制调查显示,浙江目前312万各类残疾人中仅有5.14%在各级康复机构获得康复服务。
“再加上残疾人生活普遍较为苦难,全省绝大多数处于重要康复期和有迫切需求的残疾人不能得到及时、应有的专业机构康复服务,并且使我省服务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副主任徐聪琴说。这次两会上,她提出了加快出台全省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扶持政策的建议,呼吁激活残疾人康复机构管理机制和增加政府购买服务。
专业康复机构匮乏
每百名残疾人拥有床位仅0.03张
徐聪琴说,目前全省公办康复服务机构仅有30多家,床位不到800张,每百名残疾人床位拥有数仅为0.03张。这远不能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更是与国标有9倍的差距。
与此同时,民办康复机构只有27家(主要是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但大多存在规模小、人员少、不规范、水平低、生存难等突出问题,部分民办机构面临倒闭。
利好政策已经释放,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全省要新建、改扩建残疾人康复机构20个,新增康复床位1000张,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要达到90%的目标要求。
全省已建成或开工建设残疾人康复机构11个。以徐思琴所在的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为例,中心迁建工程作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69亿元,计划开设床位470多张,最快将于201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建议适当走向市场增加活力
出台特殊扶持政策保障公益性
曾在基层医院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徐聪琴,大半年前开始接手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部分管理工作,很快,她发现了诸多制约中心的发展困难。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样性,除常规的医疗康复手段以外,也需要采用教育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等多种手段,而在目前的运行管理机制下这些却很难开展。”她说,由于编制有限,中心75%以上的专业服务人员为劳动合同工,专业技术以初级为主,因收入待遇低,高级、中级职称人才培养、引进十分困难。
为此,徐聪琴认为省内各级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中的特殊困难亟待解决。她建议,要率先探索公办残疾人康复机构“混合型”的体制机。具体来说康复中心继续保持公益一类性质,更好地发挥管理组织、技术指导和公益服务等职能;但允许康复中心所属康复医院、辅具机构采取公益二类性质,适当走向市场,增强管理运行活力,减轻政府负担。
同时出台特殊扶持政策,保障公办康复机构更好地承担公益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双重职能”。包括适当增加编制,保证骨干人才培养、引进和基本队伍稳定,以及鼓励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