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王国锋)1月21日上午,省人民大会堂,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省长李强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结尾的十方面民生实事,备受代表委员和百姓的关注。这十方面实事是广泛征集全省百姓意见而来的,是问需于民的产物,民意基础十分厚实。
会场外,杭州退休人员李炎森非常开心。两个月前他通过网络向省政府提出的加大雾霾治理力度的建议,被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民生实事听民声,这一做法我们很欢迎。”
雾霾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方面民生实事的诞生,是一个发扬民主、反映民意的过程。从网络征集实事项目到广邀群众票选十大实事,历时两个多月,记者跟踪、追寻民生实事产生的故事,深切感受到报告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百姓情怀。
十方面民生实事评选工作是在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下进行的。
早在去年10月省政府组织班子开展报告起草工作之际,省长李强要求对民生实事的产生机制作些创新,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的原则,尽可能把选择权交给老百姓。随后,他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发表公开信,邀请群众对实事项目和具体要求提出意见,“使每一项实事更好地贴民心、合民意。”
这是省政府自2005年起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承诺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以来,首次通过网络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
“网络征集书”发出后,立刻得到网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一条条意见、一个个建议如涓涓细流源源而来:“建议给偏远小区多辟几条公交线路、增设营运班次。”“希望政府部门在治霾方面多出实招。”“请关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让我们农民和城里人一样,过上有品质的文化生活”……从企业白领到乡间农民,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大家用朴素、直白的语言表达内心的诉求。
不少群众对此纷纷点赞。有网民评论说,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将使民生实事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也将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去年11月16日,征集活动进行到半程时,李强又发出第二封公开信,对之前收集到的建议作出回应:有些建议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省政府将认真研究、统筹谋划,体现到2015年的政府工作中去,并再次邀请大家继续建言献策。
再过一个月,意见征集活动结束,网上的留言和建议上升到近7000条。李强发出第三封公开信,对群众支持和响应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表示感谢。
省政府认真研究和梳理了大家的意见建议,按照相近合并归类、覆盖基本民生、可操作能实施等原则,初步筛选了16个方面的民生实事,涵盖环境治理、交通出行、食品安全、居民增收等领域。省政府研究室负责人说,提炼民生实事的理念突出了一大特点:民生实事的任务可量化、可考核,年内可完成,以倒逼部门按照指标如期完成。
去年12月22日,省政府邀请百姓票选十方面民生实事的新闻及投票网页,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及相关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传遍了千家万户。“您的选择,将影响并最终决定政府的选择”、“您的一票,将传递一个公民的意愿,使民生实事由‘政府配餐’进一步变成‘百姓点菜’”……一句句诚挚的话语,让百姓纷纷在投票网页上投票。至今年1月9日投票截止,省政府有关部门共收到21万多张选票,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投票。
与此同时,省政府领导广泛征求各方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纷纷就民生实事发表意见。“加大雾霾治理力度要多措并举,应加上‘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这一条。因为它将代表政府的一种导向。”“数据表述建议具体、直观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感受得到”……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内容框架,起草组逐条认真研究、修改完善。
“这不是简单的写法的改变,背后是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实实在在的举措。”不少参与《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的人大代表说。
1月9日和12日,《政府工作报告》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讨论。21日,十方面实事通过各种媒体对外公布。东阳市民包颖浩仔细对照了浙江政务服务网之前公布的实事票选结果发现,群众投票集中的实事项目都已被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除部分合并归类外,按得票高低排列,“充分体现了老百姓的意愿”。
问需于民,问出的是百姓期盼,彰显的是政府民生情怀。我们相信,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年必将给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