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03日讯 (今日早报通讯员王彬 詹雅 陈峰 记者何丽娜) 找一位自己信任的社区全科医生签约,就能享受健康管理、上门问诊等多项服务。今年1月1日,有着美好规划和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杭州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正式向签约居民兑现。
那么,一个月过去了,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得还顺利吗?慢性病人的就近配药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全科医生一人管上千位签约居民忙得过来吗?在新服务开展满月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进行了实地调查。
仍有三四成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医院配不到药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其实是为实现分级诊疗而做的准备,而社区医院想要留住病人,满足那些长期服药慢性病患者的就近配药需求是最起码的条件。
2014年12月,杭州市卫计委决定主城区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大医院提供的常用慢性病药品目录,逐步增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共66种常用慢性病药品,以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
家住西湖区留下街道的沈莲珠阿姨今年64岁,身患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病,她每天都需要吃5种药来帮忙控制病情。“以前有好几种药在社区医院配不到,每次我都得自己倒腾公交车到杭州市一医院配,现在社区都能配到了,真的方便了很多。”沈阿姨连连点头。
然而,并非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都能像沈阿姨这么幸运,留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张静娜向记者描述了她这一个月的临床感受:“以我签约的500多位社区居民为例,他们有2/3是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目前的情况下,有60%—70%的人能在社区医院配齐他们的药,剩余三四成居民要么换药,要么转诊到大医院,不过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后者。”
配药
增补的药品种类不够多,医生居民期待“扩容”
记者在采访了多位全科医生后得知,目前新增的66种常用慢性病药品,只是解决了一部分病人的社区配药问题。
“其实这里是有客观原因的。”张静娜说,杭州市卫计委经调查后确定新增的66种药,确实是慢性病人们常用的药品,但这些药主要针对的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四类疾病。但其实,在全省“基药目录”的基础上,各个区之前就已按照具体的情况分别有过增补,“以西湖区为例,新增的这66种药中有一半以上是原先就已经在区基本药物目录增补的名单中,因此目前新增的这些药,对于缓解原先在社区配不齐药的情况作用不是非常明显。”
而在去年9月,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为促进双向转诊、建立分级诊疗,兼顾不同医保支付水平和基层与当地公立医院用药衔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可暂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和要求,从医保(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中,配备使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药品,满足患者用药需求,落实零差率销售。”
根据文件内容,浙江省卫计委原本决定在今年1月起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增加药品种类,总品种将达到1000余种。消息一出后,社区医生和居民就开始翘首期盼,只是目前都迟迟没能等到这份扩容的新目录。在采访中,大多数社区医生认为,等到这份目录真正实施,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近配药的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社区门诊量与转诊人数
较去年同期都有明显提升
当然,让社区居民就近配药只是社区医院很小的一部分职能,如何让社区医院与居民建立起一个互信的紧密关系才是关键所在。
居民对于社区医生的信任度有没有提高,其实从社区医院的门诊量中就能直接体现出来。记者找到了三组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正式执行后的成效。
上城区的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22632次,转诊20人次;2015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26111人次,转诊1473人次。相比今年门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79人次,转诊人数更是有了70多倍的增长。
同时,在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5855人次,转诊没有具体统计,但估算在20人以下;2015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5681人次,转诊655人次。虽然在门诊量上没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从转诊量的增加中,可以看出居民在生病后到社区首诊的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再来看看杭州市最早试点签约服务的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5745人次,转诊32人次;2015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9056人次,转诊759人次,效果也算是立竿见影。
门诊量
平均每位全科医生服务700个居民
据杭州市卫计委统计,截至去年底,杭州主城区共有56万居民与800多位全科医生签约,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位全科医生要服务700位居民。当然,事实上每位医生的签约人数都各不相同,有些群众基础好的医生一人就签了上千人,如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秦刚医生、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频医生、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许美群医生等,签约人数在全市的全科医生中名列前茅。
一个人既要完成正常的门诊工作,又要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出诊、健康咨询和管理等多项服务,签约医生们能忙得过来吗?许美群医生的感悟代表了多数签约医生的心声。
“门诊量从原来的一天七八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二三十人,人数有增多,但好在我有一个非常棒的团队,搭档另一位医生一起看总算还能应付。但上门出诊、随访这些事情,就只能利用午休或下班以后的时间来做,不过只要提前跟居民约好时间,大家都还是能相互理解的。”许美群说。
全科医生
用互动和沟通增加医患信任
做了一个月的签约服务后,虽然工作量要比以前大许多,但社区医生与居民的沟通和互动也增加了,并且还从中收获了居民的信任。
许美群打开了她的微信聊天记录,除了有每天她固定会发的健康信息外,大多都是签约居民的健康咨询。
有一位60多岁的潘师傅,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向她汇报当天监测血压的结果。还有一些出现小毛病的居民,许美群直接就在微信里告知他们处理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我的微信好友里面有400多位是我的签约居民,每天晚上睡前我们都要在上面互动。”许美群笑着说。
不过,需要她花更多时间应对的是那些要求转诊的病人,“一方面,我要准确判断病人是否真需要转诊;另一方面,面对那些其实不必要转诊的病人,我得说服他们留在社区医院看病。”
“上周四,有一位签约的林女士来我这里就诊,一坐下就说要转到大医院做个乳腺B超。其实这么简单的检查现在很多的社区医院都能解决,我就告诉她,上大医院检查要排队预约,肯定不能马上轮到,况且社区医院里的机器也不差,为什么不选择又近又省时间的地方呢?”许美群说。
第二天本是许美群休息的时间,为了彻底说服林女士,她还是一早就来到社区医院,亲自陪着林女士做了乳腺B超的检查。
“要不是这次许医生陪我过来,还真不知道现在社区医院的设备也挺好,以后看有些毛病真不用去大医院挤了。”做完检查后,林女士对社区医院和医生赞不绝口。
-答疑
现在想要签约的居民,还得再等等
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不论是杭州市卫计委还是各区卫生局,都接待了不少居民的咨询,其中一个集中的问题就是“我现在想签约,还能签吗?”
这里我们也把杭州市卫计委的答复统一告诉大家:现在暂时不可以签,主要是医保系统已经关闭,即使现在签了约也没办法享受门诊起付减300元的优惠。大家可以再等等,等待下一年签约工作开始时再与你信任的社区医生签约。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有的社区医院还进行了自我创新,如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统一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同时,还额外推出了医养护增值签约服务,按辖区居民不同的需求,设计了“妈咪宝贝”、“助残为乐”等7个不同的套餐,签约居民只要支付很少的一部分费用即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