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陈金彪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
叶飞帆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
徐爱华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克坚全国人大代表、开山集团董事长
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翁浩浩 廖小清 黄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总会擦出绚丽的火花。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两化”深度融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围绕这些话题,浙江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认识新业态
【浙江经验】
去年4月和5月,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两化”深度融合被进一步放到更突出、更重要位置。
【代表建言】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这方面,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部署,并稳步实施。”陈金彪代表说。
“为什么每到经济拐点,‘伤风感冒’的总是温州企业,这和产业技术含量低有直接关系。”陈金彪代表说,温州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下,随着原材料、劳动力、融资等成本的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
如何寻求突破?他认为,必须走“两化”深度融合之路,通过技术改造、机器换人等手段,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创新能力,获取更多的盈利空间。温州市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打造工业企业“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走信息化之路。
曹克坚代表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唯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打造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浙江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爬过这道坎,就能实现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其中关键是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摆出新姿态
【浙江经验】
“十一五”以来,浙江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浙江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示范区。
【代表建言】
面对“两化”深度融合的大势所趋,企业是否摆正心态,成为能否适应这一新常态的关键。
陈金彪代表认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在这方面,浙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政策和技术条件,关键是企业能不能勇于面对,并有所作为。
徐爱华代表说,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提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传统产业、落后产能上,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如此,导致制造业发展出现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要重视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企业家要及时转变发展理念,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变化。
叶飞帆代表认为,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上,高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由于“两化”深度融合涉及多门学科、多种技术,高校要大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面向不同工业领域,积极推动信息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研发,并利用人才资源优势,组织跨学科团队,帮助企业技术攻关,让企业更好适应“两化”深度融合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浙江经验】
今年,我省将抓住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两大应用,探索“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载体、机制和模式。
【代表建言】
面对美好的蓝图,唯有下定决心,将“两化”深度融合落到实处,才能将蓝图变为现实。
陈金彪代表说,“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和传统工艺的对接,工业产品通过网络营销开拓市场等。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法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要大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
徐爱华代表认为,当前我国信息化、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如果实体经济不能有效提升,这种优势很快就会丧失。只能依靠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制造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曹克坚代表建议,人大在立法和修法时,应考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特别是要排除一切阻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的因素,制定具体措施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帮助企业转化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