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行进浙江 精彩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深闺”里的期待 浙江高校近20个博物馆亟盼走出象牙塔
2015年04月10日 06:12:1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廖梅杰

  孟永国在课间教外国学生如何制作发绣。

  金华小学生在参观非洲博物馆。通讯员陈仁伟摄

   浙江在线04月10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廖梅杰)我国第一个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哪里?我国第一个旅游专题博物馆又在哪儿?去什么地方能参观到我国第一个中医药博物馆?到哪里又可以寻觅到我省第一座人体医学博物馆?

  答案很统一:这些被冠以“第一”的博物馆居然都“藏”在浙江的高校校园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博物馆的高校有100多个,浙江高校的象牙塔里就建有近20个五花八门的博物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浙江大学的医学人体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博物馆,浙江工商大学里的浙商博物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温州大学的发绣博物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博物馆,仅仅一所中国美术学院就拥有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中国美院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皮影艺术博物馆等5个博物馆,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校“博物馆群”……

  可是,当我们问起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在校时是否曾去过学校的博物馆”时,得到的回答却基本都是一脸茫然,“啊?!我们学校有博物馆吗?叫什么?没听老师同学说起过,从来没去过。”

  这样的回答并非偶然。

  不少大学博物馆正遭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不仅社会公众了解不多,就连不少本校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源的存在。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透露: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利用率普遍低于建馆之初的预计,不少甚至低于20%。

  

  象牙塔里的私家珍藏

  温州大学的发绣博物馆“藏”在一幢行政教学楼里,不过370平方米的面积,里面的藏品却非同小可。

  这里的发绣人像艺术,曾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过近一周的展示。“克林顿”“邱吉尔”“戴高乐”“叶利钦”等18幅世界名人的发绣作品,吸引了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工作人员8000余人驻足欣赏,“用发丝绣像居然能绣得那么逼真、传神,真不可思议。”

  中国文化周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时候,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的发绣精品同样漂洋过海“秀”了一把,荷兰观众大为惊讶:“头发变的艺术品?太神奇了!”

  展出的最后一天,两位荷兰的金发美女来到彩色发绣《蒙娜丽莎》前,用不大熟练的中国话对工作人员说:“让我俩在蒙娜丽莎发绣像前拍照留念吧,这幅像里有我俩的头发。我俩曾在温州大学工作过……”

  原来,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的负责人孟永国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师承发绣大师魏敬先,他在创作中发现单色黑发在明暗表现中有缺憾。有一年,温州大学的“姐妹学校”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派来了两位年轻的女教师交流学习,白种人一头黄棕色的秀发顿时使孟永国的眼睛一亮——若将西方人的彩色头发与东方人的黑发合绣,不就能使发绣艺术形象既具有色彩感,又解决了明暗处理的难题?

  听说要用自己的头发做人像,两位荷兰年轻女教师慷慨地贡献了她们的头发。孟永国尝试的第一幅彩色发绣作品就是《蒙娜丽莎》。

  当时,谁也不敢确定,这样的尝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孟永国心里也没底,刚绣了一个头,自己也觉得很难看,当时很多人劝他放弃,但他不愿意,并主动对学校下了“军令状”:如果绣不好,半年的工资就不领了。整整6个月时间,从早上8时一直绣到下午5时,除了吃饭,寸步不挪,连眼睛都累得看不清楚事物了,终于成功绣出了彩色发绣《蒙娜丽莎》。他也由此成为研制出“彩色发绣”这一工艺新品种的第一人。

  这以后,彩色发绣也成了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的专研方向。孟永国在实践中发明了发绣小乱针、大乱针、交叉针等技艺手法,使作品产生节奏感,层次更分明。在主攻发绣肖像的同时,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还对表现题材进行不断探索,从单一的人像绣向风景、静物、花鸟绣创新,走出了发绣发展新天地。

  发丝伴针入经纬,形象随指出布帛。发绣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古籍曾有零星记载,发绣的制作过程也并非易事。孟永国捻起一根头发说,头发不像丝线那样,可以分成几丝,用头发表现人物面部的浅淡部位和五官细微处的转折困难较大,发绣受光部位的微妙变化,要在百里挑一中选出细发。“头发不像丝线那样柔软,本身是圆形的,又有一定的反弹性,绣在缎地上往往不服帖,所以,运针时必须要抽拉均力,不能轻一针,重一针。”

  制作发绣肖像时,质感、光感以及构图和神态的处理难度很高,更需要凭艺术修养、刺绣经验和针法来灵活运用了。绣制完成未下绷前还需要将整个作品周边用胶黏剂粘在底板上,固定压牢,待胶黏剂干后,再将绷线拆下,使绣面保持原样不变形。

  “现在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共有四五个创作人员,社会知晓度还不高,接待量每年在3000多人次。”孟永国现在常常苦思冥想的是如何弘扬发绣艺术。为使发绣技艺后继有人,温州大学专门成立了人像绣研究所,并从历届美术院校毕业生中选留接班人,希望让发绣技艺能在温州生根、开花、结果扎根。

  在发绣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私语廊桥》、《生命颂歌》、《白头偕老》等100多幅令人观为叹止的发绣作品,孟永国说:“我们在努力让发绣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年来绣了不少表现温州地域文化的作品,自古‘青丝’也是爱情坚贞的象征。时下,一些新人结婚订婚,也会定制一幅发绣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对方,非常有纪念意义。我相信发绣博物馆的大门会越敞越开。”

  与发绣博物馆一样,“藏”在我省高校里的博物馆大都有“镇馆”之宝,藏品琳琅满目,其中珍品孤本也不在少数。位于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的浙商博物馆里,就收藏着宗庆后、徐传化等知名浙商捐赠的1000余件(套)各类实物资料,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说:“这些珍贵的史料都是孤本,是研究浙商的最好素材。”

  赞

  鲜活立体的教科书本

  “同学们,你们知道‘浙八味’是什么吗?”在我省第一个中医药博物馆里,讲解员正笑盈盈地向一帮小学生观众提问。

  “白术、麦冬、浙贝母、玄参、延胡索、郁金、白芍、杭白菊……”看着展馆里的陈列介绍,小学生们从起初的“不知晓”变成了一个个“小灵通”,回答争先恐后。

  这个中医药博物馆就位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里,博物馆“藏”有中药材1800种,动物类药材70种,珍贵药材60种,中药饮片类约300多种,药用和蜡标本600种等。

  在中药标本馆,参观的学生们在一块胡柚大小的“雌雄黄晶体”的石头前驻足,听讲解员说,雄黄和雌黄两种药材都是单独形成,古时候,雌黄用来涂改黄纸上写错的毛笔字,“信口雌黄”就是说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雄黄可以用来做酒,“雌雄黄两种共生的现象很少,这样的药材价值不菲。”

  在动物标本展区内,学生们发现鼯鼠的粪便居然是著名的中药材“五灵脂”,在医学中运用广泛,是妇科用药的主要原料。穿山甲的鳞片可以助产妇通经、下乳。犀牛角在中医里叫“犀角”,如果高烧不退,刮点“犀角”粉末温水吞服,可马上见效……这些,都让在场参观的学生们惊讶不已,纷纷表示“长了知识”。

  为了加强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展馆内还装有手触式电脑,内附《图说本草》、《常用中草药》等软件,只要点击屏幕,便有图文并茂的解说跳出来,犹如一堂堂生动的“中医药课”。

  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占比最大的观众。“我们在学习《中药鉴定学》等课程时,老师会带我们来这个博物馆参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李远帆同学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本校学生,他觉得参观博物馆比单纯“啃”教科书有意思,这些展品中还有不少是他的师兄师姐在社会实践中上山下河采集回来的标本,有纪念意义。

  同样,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非洲乐器、法器、武器、家具、农具、面具、木雕、陶雕、石雕、铜雕、服饰、银器、织品及各种生活用品等800多件精品。

  这些年,作为搭建中非民间友好桥梁的公益性博物馆,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开始从“私家珍藏”转变为“公众分享”,每年接待2万多名海内外的参观者。“非洲博物馆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立体‘教科书’。”浙师大非洲博物馆负责人刘鸿武说,“从面向少数人的艺术收藏、学术研究,走向面向更多人的文化知识普及,这项公益事业可以让公众通过多角度接触、了解非洲艺术,进而增强中非民间文化、艺术等交流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现在,除了国际友人、国内外非洲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校师生的观众群体外,非洲博物馆随时接受金华及周边地区的市民和中小学生的参观预约,并免费提供讲解,非洲博物馆也已经成为金、丽、衢地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观大学的“文化旅游线路”。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表示,“博物馆从半开放到完全开放是学校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的良策,今后非洲博物馆还将进一步开展二期工程建设,展区面积增加一倍,形成精品展览、文化讲座、艺术论坛、科普交流等系列文化套餐,使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从校内辐射到校外。”

  愿

  打破围墙的游览胜地

  现在的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了高等院校与青少年接触的第一线,扮演着“激励年轻人进一步学习以及跨越障碍进入高等学府的重要角色”。有一些高校博物馆经过推广,还成了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然而,参观者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美国有这么一句话:“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让我们盘点一下,许多一流高校的博物馆也的确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比如,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须摩林博物馆、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博物馆等。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高校博物馆是不轻易开门的。”浙江大学的金欣坦言自己和同学就“碰壁”过,赶到大学博物馆门口,却被告知不开放,只有预约了参观时间才能参观,最后只能扫兴而归。

  要想让高校博物馆真正成为打破围墙的游览胜地,除了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外,也需要高校具备推介意识,打破囿于校园的视野,不单单把博物馆作为高校部分学科的教研基地和平台,更多地为社区、城市提供服务,不断扩大高校资源回馈社会的多元性。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视野局限外,资金不足也是让高校博物馆头疼的一大问题。本来,公益博物馆作为一个投入驱动型机构,经费匮乏已经是业内公认。目前,我省的高校博物馆全部免费,收支严重不平衡,不少高校无法承担水电、设施建设、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劳务、藏品投入和维护的巨大花销,很多高校博物馆的运营费用只能从学校教育经费中扣除,而提取的数额也没有明确的比例。

  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的负责人大都为兼职,他们一般都是某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肩负教学、科研等任务,在博物馆的工作纯属义务劳动。在这种人员配置结构下,博物馆不负责员工的技术职称评定、奖励机制落实工作,也挫伤了高校博物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博物馆的专业性受到影响。

  针对这些,有业内人士建议,高校博物馆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高校博物馆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借助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目前,耶鲁大学已公开了学校博物馆收藏的25万个艺术品图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也与美国休斯敦的梅尼尔收藏博物馆合作,将艺术家档案数字化并公开。

  一个高校的博物馆势单力薄,如果把具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编织成一张“网”,共同来开拓观众市场,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相信——高校博物馆“深闺”里的期待,终会梦想成真。

标签: 高校博物馆|博物馆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