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朱浙萍)最近,家住金华江南某小区的张小姐突然发现,小区外面的报刊亭关门了,几天都没开。“原本还可以缴个水电费,买本杂志,挺方便,就这样关门了有点可惜啊。”
“老板,来本摄影杂志;老板,来份《青年文摘》……”街头随处可见的报刊亭,曾是许多金华人生活不可缺少一部分。但近几年,报刊亭变得越来越冷清。
据钱江晚报记者了解,目前金华市区有100多家报刊亭,处于关门状态的有10多家,而还在营业的报刊亭也多在苦苦支撑。显然,报刊亭的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报刊亭门庭冷落
靠多种经营维持收入
张小姐向别人说起这事,结果引起不少市民共鸣。在江北人民路上班的周小姐就说,三年前她刚到金华上班时,单位附近还有3家报刊亭。现在一家搬走了,一家关了门,只剩下一家,也是门庭冷落。
记者走访市区几家报刊亭,发现经营困难是普遍现象,一些报刊亭甚至要靠卖冷饮支撑。如八一北街上一家报刊亭,足足摆了三个冰箱卖冷饮,报刊杂志被挤到一个小角落。
而人民广场附近的一个报刊亭,6平米左右的地方除了放杂志、报纸,很大一部分被漫画书、香烟、饮料、口香糖、打火机等占据,看上去更像一个杂货铺。
这个报刊亭在主干道边上,人流量较大,生意还算好的,但60多岁的姜师傅说,一个下午,只卖出了20来份报纸、杂志。“卖报一天只能挣十几元,基本上要靠卖饮料过活,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多,真的快支撑不下去了。”
十多年前他下岗后刚经营这家报刊亭的时候,一天能轻松卖出三五百份报纸,有人来打个长途电话,一分钟他也能赚一块八,每月利润近4000元。
邮政部门称
报刊亭近年来开门率下降
时光倒退回十年前,报刊亭可是香饽饽。
“那时候,位置好的报刊亭,你都抢不到。”在人民路上经营报刊亭的孙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是报刊亭发展最迅速的时候。金华市区报刊亭从最初10来家,发展到后来120~130家。
“这几年,报刊亭的状况确实不太理想,报刊亭的数量没有减少,但开门率有所下降。”金华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刊亭经营状况急转直下主要是从两三年前开始的,目前大多报刊亭确实运行困难。
不少人还记得,前年年底,金华西市街上一家经营了40年的老报刊亭关门,引起不少人关注。
这位负责人分析,报刊亭落寞一方面是新媒体、互联网等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社会需求量的减少导致报刊零售效益减少,另一方面也是报刊亭经营单一化造成的。
“这是一种市场选择,也是自然规律,我们也只能面对。”他表示,作为一种城市文化载体,报刊亭本身的文化功能弱化,让人有些遗憾。这不仅仅是金华的问题,也全国的普遍情况。有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拆除了1万多个。
把报刊亭打造成文化亭
能否走出当前困局
针对目前尴尬现状,无论是经营者还是邮政部门,都各显神通,做了各种尝试。
2011年开始,金华邮政局就对市区报刊亭进行了升级,提出了报刊亭信息化转型。
首先,对市区报刊亭逐步实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统一形象、标志、格局。在所有报刊亭上方配备了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公益广告、科普知识以及重大活动信息等。
另外,大多数报刊亭都叠加其他便民功能,如增加代收水费、电费,预订汽车票、电话充值等业务,有的还配置了福利彩票机,既方便市民,也想借此增收。
这一做法确实给市民带来一些便利,社会效益不错。“不过从经营者的盈利角度来讲,目前整合在一起的功能还不多,效果有限。”邮政公司负责人说。
不过他表示,把报刊亭打造成“便民亭”、“文化亭”肯定是未来的出路。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交了“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扶持报刊亭,拓宽经营范围,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
在他看来,只有将其纳入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把更多功能叠加,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缴费通、票务通、政务通”等项目引进报刊亭,实现互惠多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