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8日讯 又临一年“五一”劳动节,昨日,我市12名2015全国劳模荣誉获得者赴京领奖。而据记者了解,早在1956年,我市便有六名一线工人获得了全国第二批先进生产者的荣誉,并代表温州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整整59年过去,当年的六位“全国劳模”,如今只剩下了李慕芳老人一人,他已91岁高龄。这位温州电厂的老员工,用自己的兢兢业业,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昨日,记者也找寻到了李慕芳老人的家,与精神状态尚佳的老人,进行了一次对话。
回忆当年事:那时候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夜里10点多
市区兴文里40弄一号,市中心的老房子,闹中取静。李慕芳老人便住在这城市里的“桃花源”。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都出自他的手。他说这是退休后唯一能让生活充实的事情了。老人告诉记者,工作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退休后一下子变成了另一种每天无所事事的状态,老人坦言刚退休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
“我工作时候每天都要加班到夜里10点多,最晚12点也有。每天都有很多事情,从早上7点上班开始做,不加班哪里做得完啊。”时间回到1948年,22岁的瑞安人李慕芳在彼时的温州电厂找了份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次年,新中国成立,李慕芳和他的同事们迎来了百业待兴的新时代。温州的电力事业也开始缓慢发展,拥有了一台2500千瓦的水力发电机组和几台燃煤发电机组。
身为温州电厂供电车间管理员,李慕芳说自己的琐事很多。不过他热爱他的工作,为自己是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光明的人而自豪。虽然这份工作,都没有休息的日子,连过年也不能在家过。李慕芳回忆道,有几年一到过年就要随抢修工人前往文成百丈漈抢修电路。“那时候电力线路质量不是很好,一到春节,用电压力大增后就断电,所以我们偏偏只能那时候去修了。”
点评这一生:工作有吃穿而对劳模荣誉感到受宠若惊
从1948年参加工作,到1981年退休,李慕芳30多年的人生都奉献给了温州电力事业。世界那么大,他没有时间去看看。去北京领奖,是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但如今回过头看自己这一生,忙碌充实,毫无遗憾。他说工作给了他饭吃,给了他衣穿,现在每个月还有退休工资可以领,他始终心怀感激。
在李慕芳看来,工作的高强度不是问题,真正让他感到痛苦的是遇到能力范围以外的工作。初中毕业的他,进厂以后全靠自学技术成才,并始终不忘学习钻研。比如怎么才能提高发电量,怎么才能让电灯都“明”起来呢?李慕芳夜以继日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当时温州的电力很紧缺,只有一些发电量仅为1000多千瓦的发电机组。简陋的设备完全不能满足城市用电的需求。
直到他看到被工厂丢弃的老旧变压器,李慕芳突然灵光一闪,尝试着在这些废物身上做试验。自此之后,李慕芳便把全副身心投入到了这些废弃变压器上。不言放弃的李慕芳最终成功了。经过改造,变压器的电压从2300多伏上升到了6000多伏,温州年发电量从700万千瓦时提高到了900万千瓦时,一个普通工人攻克了连专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创新,1956年4月,李慕芳被评为“全国电力工业先进生产者”,成为温州市第一批“全国劳模”。
谈及“全国劳模”这一荣誉,李慕芳老人反复念叨,他感到受宠若惊,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更是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他应该做的。“如今一代比一代幸福,五一、国庆还有小长假,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还有什么理由借口偷懒,不好好工作呢?”李慕芳感慨道。
寄语年轻人:狠狠干,吃得苦,为国增光
在兴文里的院子里,李慕芳老人度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时光带走了岁月,也带走了曾经和他一起去北京领奖的同伴。记者告诉他,温州首批全国劳模如今只剩他一人。老人说,他知道,市总工会的人过来看望他的时候告诉过他。他告诉记者,当时心里有点失落,后来又想想,每年都会有新一批的全国劳模诞生补给到这个队伍,他也就觉得欣慰。
现在李慕芳老人已经四世同堂,五个子女中,两个在电力局,还有女婿也是,剩下的则都是在医院工作。从小到大,他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感受到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敬业。“不要偷懒”,是他对子女说得最多的话,在他看来,不怕吃苦,起早贪黑,是蕴藏在温州人骨子里的精神特质,虽然不要求子女们也成为“劳模”,但这个传统精神必须秉承。
他告诉记者,褪去“全国劳模”的光环,他也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对于城市创建进步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他也喜欢写信给相关职能部门建言献策。最近他在想的一个事情是,为什么马路上跑的国外品牌的车子越来越多了?国人不该多买国产车支持自己国家的产品吗?不然中国制造如何进步和崛起?
最后,记者请他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点什么,老人突然攥紧了拳头,严肃地说道:“狠狠干,吃得苦,为国增光。”
温州第一批全国劳模
(摘录部分)
李阿芳温州纸伞厂工人
李阿芳是温州的做伞状元,做纸伞又快又好,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是全温州第一,当年都是出口东南亚。因此,他先后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并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
李阿芳每天起早贪黑,从来没请过1个小时的假。他的左手大拇指被门夹掉手指甲,他只是让厂里的医生包扎一下,照样到车间里编伞架。不管家里有多大的事情,他也不请一天假。家中的房子被火烧了,全家5口人挤在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市里领导来慰问,问他有没有困难,他却说没困难。厂里让他分房子,他把房子都分给了工人,也没给自己留一间;工人秀云家的房子漏雨,他找人帮忙修房子;工人请假,他就去顶班,而家里的事情全都由妻子一个人扛下来。
潘大银平阳酿造厂车间主任
潘大银是我市首批全国劳模,也曾是我市最年长的劳模,享年95岁。1956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其他劳模一起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60多年前,潘大银是平阳酿酒厂的一名技术骨干,在全国普遍粮食紧缺的时候,他发现了枸杞、葛根等山草药可以代替粮食酿制白酒,酿制出来的白酒丝毫不亚于稻米酿制的白酒。为了提高出酒率,潘大银把铺盖搬进生产车间里,不分黑夜白天,一直埋头苦干。
最长的时候,他的儿子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他回家,尽管家距离工厂步行只需要2分钟。厂里的脏活累活潘大银都抢着干,一次他的喉结在扛原材料时被麻袋砸歪,医生要求他住院几天,他拿了药,一天没休息就“溜”回车间干活,最终导致他的喉结终身向右弯曲。
胡贤才温州交通电工器材公司营业员
胡贤才是原五交化集团公司的职工,1956年,年仅24岁的胡贤才荣获“全国商业先进生产者”,并到北京接受了这一荣誉。
过去在公司,大家都叫胡贤才“胡老实”,他只知道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为给妻子治病,胡贤才退休后依然替人打工,别人家早早用上了煤气,他家长期烧煤球。为了省1角钱,家人不到附近的黎明菜场买菜,却要走到更远的大南门广利菜场买菜。
后来,胡贤才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老邻居纷纷到医院看望他,胡贤才总把送来的慰问品退回去。熟知他脾气的老同事和邻居都知道,胡贤才从不收别人的礼。
孟宪琨浙江公路局丽水运输处司机
孟宪琨(1925-1971年),山东省烟台市人,温州地区汽车运输段客车驾驶员。孟宪琨出身贫苦,1941年在烟台永华汽车行当学徒,1944年7月在烟台三井洋行任驾驶员,受尽资本家的欺压。1950年到杭州惠华汽车行任技工,次年调省交通厅交通公司金华中心站任驾驶员。
他一贯谨慎驾驶,1953年被浙江省交通公司丽水分公司评为一等优胜工作者。1954年安全行驶17.18万公里,居全公司之首。他驾驶的客车18.64万公里无大修,节约木炭3438公斤,被评为金华专区劳动模范、丽水运输处一等模范。1955年4月,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年4月,出席全国交通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同时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获二等奖。1960年,他安全行驶45万公里,被授予“安全标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