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画济公
济公与象潘天寿
济公像竹禅(1825-1901),清代僧人,俗称王氏,号熹公,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梁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
济公图吴山明,1941年月生,浙江省浦江县人。著名国画家。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美协主席,西泠画院院长。
为什么天台县永宁村被称为济公故里呢?
济公原名李修元(1130—1209),天台永宁村人。他少年时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读书,受到释教和道教的熏染,后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
辞世偈言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对于这首广为人知的《济公》连续剧主题歌,人们喜欢哼唱,同时也喜爱那个鞋破帽破、疯疯癫癫的济公活佛。2006年,浙江天台济公传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渊源
济公传说的发展经历了南宋初的萌芽形成期和明清以来的成熟发展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六朝以来,浙江南部的天台山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圣地,晋代《西域记》把天台石桥方广寺称为五百罗汉显化之地;唐代被称为三贤的寒山、拾得和丰干,就以疯癫著称,因此,天台在历史上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
济公其实是一个有史可查的人物,最早记录见于南宋高僧释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和释如《赞济颠》。
济公原名李修元(1130—1209),天台永宁村人。他少年时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读书,受到释教和道教的熏染。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
《净慈寺志》记载:“道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呑日光而生,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风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与群儿呼洞猿,翻筋斗,游戏而已,寺众讦之,瞎云:‘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遂不敢摈,自是人称济癫。”
传承
济公号称“湖隐”、“方圆叟”。从形象上看,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他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800多年来,济公传说已成为文艺的生动素材,在戏曲、书画、影视等领域都得到广泛运用。
演济公的戏剧很多,清代就有《醉菩提》传奇,还有光绪三年(1877)盈桂轩演出的《济公传》,光绪六年天仙茶园演出的《济癫拿旱魃》、《济公僧戏耍知县》等。
1935年上海天蟾舞台推出了连台本戏《济公传》,著名戏曲演员筱芳锦饰演济公,亦庄亦谐,生动活泼,恰到好处,展示了完整的济公形象,获得轰动。而游本昌在电视剧中饰演的济公妙趣横生,诙谐自如,深受观众喜爱,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活济公”。
京剧中亦有《济公活佛》。其他剧种与地方戏,也有许多以济公为题材的曲目,如平剧、皮影戏、台湾歌仔戏等。而罗兰《济公传诗歌剧》,则是以当代诗歌剧本创作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全新演绎了济公传说。
发展
据调查,现存于天台民间的济公传说有数百种。这些传说以济公生平经历为主线,内容广泛,涉及济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等方面。其中《飞来峰》、《卖狗肉》、《斗蟋蟀》等段目已成为经典。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济公传说赖以生存、流传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原生的济公传说一度面临失传和湮灭的危险。天台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拯救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使济公传说的影响力不断提高。1986年电视连续剧《济公》的播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在国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济公精神传天下
济公品德道俗同钦,不但生前受人景仰,圆寂之后亦被世人传颂膜拜。“无我利他”四字概括济公精神的内核,又以“惩恶扬善、慈悲度人、和乐处世”为其具体表现。
既“癫”且“济”,“癫”是外表,“济”是实质,寓“济”于“癫”之中,这就是济公和济公形象的基本特征。济公专管人间不平之事,他惩恶扬善、治病救人,老百姓将他视为“活佛”,那些为富不仁、坏事做绝的恶人更是对他又恨又怕。
惩恶扬善是济公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济公甚至说“诛恶人即是善念”,他敢于提出破佛门杀戒,伸张正义于天地间。
慈悲度人,是济公精神的主要表现。济公身为佛门弟子,却不忘生在凡间,要接触凡人凡事,接触凡间善恶美丑。他抛弃一般大乘佛教的四大皆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这与他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民间侠义精神驱使有关,同时,又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和乐处世,是济公精神的独特表现。济公,打破了一直以来苦行僧的形象,可以说活得潇洒、自由。他“狂而疏,介而洁”,大碗吃肉,连瓮喝酒,四处云游,出入歌楼酒肆,蔑视一切清规戒律,这是因为他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修行不流于形式,讲求心悟。同时他“息人之争,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对于恶人也不是一棍子打死,与恶人恶事斗智斗勇,和谐相处于各个阶层,上至官员,下至三教九流。
时至今日,济公精神已深入民心,对海峡两岸民众文化交流、祖国统一大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世俗为人处事也有很多的启迪作用。他的惩恶扬善、慈悲度人,他的和乐处世,对今日我们见义勇为的精神,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和指导作用。(敏山整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