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我的美好家园"微征集大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千年古邑展新颜——写在丽水荣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际
2014年08月25日 23:10:1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成果 张越 陈悟宪

  浙西南山城丽水,获批成为“省历史文化名城”。

  “心情非常激动!这是一件盼望已久的大喜事。”尽管喜讯从省府大院传出已过10多天,民盟丽水市委专职副主委吴积雷还是异常兴奋。

  日前,吴积雷在电话中对我们说,丽水终于成为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不仅是某个群体、党派的事,而是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这张金名片对于丽水,能更好地彰显历史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吴积雷说出了丽水人民的心里话!”丽水市规划局的领导表示。

  我们祝福丽水,同时也祝福全省的11个市!因为至此,我省11个设区市实现“满堂红”——都已是历史文化名城。

  走访在处州大地,我们感受着丽水人的喜悦,倾听着他们多年来踏实苦干,争创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实脚步……

  史说丽水韵味无穷

  ——千年州府风雅丽水

  千年山水古城、风雅古都、军事要冲、文化之邦,是瓯江中上游的明珠……

  中国剑瓷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廊桥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摄影之乡……

  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畲族文化、汤显祖文化、廊桥文化、华侨文化、香菇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彩迷人……

  看着这些,人们就能知道:她,就是丽水!

  确实,丽水人是值得为之自傲的。千年处州府,风雅丽水城!

  丽水,地处浙西南,毗邻闽北,瓯江中上游,我省陆域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浙江第二大江瓯江,是她的母亲河。

  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好川人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好川文化开启了浙西南的文明之光。莲都区吕步坑窑址始烧于南北朝,是瓯江中游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之青瓷窑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处州府,掀开处州古城1400多年的历史画卷。自建制以来,丽水城都是浙西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处州不城山作堵,百嶂千峰自翔舞”。唐贞元六年,刺史齐抗将城移建至今万象山西的小栝苍山巅,从而形成东、北、西三面环山,南傍瓯江,山、水、城高度融合。处州古城依江扼山,连接婺、台、瓯、越、闽等地,素称“瓯婺八闽通衢”。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古城格局与街巷肌理至今基本完好。刘祠堂背等3片历史文化街区,自南向北分布,体现了明清时期丽水古城的风貌,且保存着象征城市兴盛的古城及其中轴线。城西有咸丰五年修建的屡丰堰;城东有唐代修建的好溪堰;城南有南明湖穿城而过。西郊就是与古城脉络息息相关的碧湖古镇,为处州府城“街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游有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的“国宝”通济堰,是我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设施,1500年来依然作用巨大。

  丽水山水形胜,钟灵毓秀,地域多元文化特色鲜明。历代名人辈出,如宋代参知政事何澹,著名诗人叶绍翁;明朝开国功臣刘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等。文物古迹遗存众多、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尤以古代摩崖石刻和古村镇乡土建筑在省内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全国重点文保13处,省级文保78处,省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和省历史文化保护区11处。其中,市区有国保和省保8处,市保21处,不可移动文物241处。

  丽水更是红色文化重地,革命战争贡献突出。全市9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在全省独一无二。粟裕、刘英等革命先辈曾在此英勇战斗,丽水一度是中共浙江省委的机关驻地……

  丽水非遗灿烂多姿。全市有国家级非遗11项,省级非遗65项,市级非遗152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更是丽水引以为傲的2项人类非遗。

  2012年春,丽水市明确提出“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并列入“十二五”规划目标。“申名”和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近日,省政府发文批复,认为丽水历史底蕴深厚,城市建制脉络清晰,古城格局基本完整,红色文化价值突出,同意丽水市为省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丽水终于如愿跻身省级名城行列!

  古城遗存无价珍宝

  ——能保尽保不遗余力

  炎炎夏日,古城丽水一片祥和。登临南明湖畔滨江公园高耸的应星楼,“栋宇翚飞,四顾轩豁”,丽水景貌一览无遗。近千米的古城墙城门遗址,在烈日余晖下,显得格外巍峨辉煌,似在向世人显耀着那久远的历史……

  “处州府城墙遗址,自东边的行春门,至南面南明门,再到西边万象山南麓,至今保存的城墙约900多米,北面的丽阳门还有49米城墙。”同行的丽水市规划局干部介绍说,处州府城墙始建于隋代,设望京、行春、南明等6城门。南明门及古城墙依山傍水,沿瓯江而立,南面设瓮城。这些城墙以及泄水闸口、护城河遗址、城濠等相关遗迹,就是延存至今的古城旧址。穿越岁月的长河,处州古城昔日之独特繁华,仿佛就在眼前……

  时迁岁久。处州府城墙,承载着丽水城市的历史信息,是城市的历史记忆,诠释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古城墙是本无字史书,丽水的无价宝”,市规划局局长吴小平说,作为古城整体保护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05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后,丽水市专门拨款进行修缮,复建了南明门城楼等。仅行春门城墙保护修复,投入的资金将达3000多万元。

  清晨,78岁的谢根土老人常会来南明门上,打太极健身。对已有750岁的南明门,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家就在南明门边上,是在这玩着长大的。”老人说,保护起来了,看着也舒畅……

  2009年,丽水采取了进一步的保护措施。城墙保护工程,涉及考古发掘、基础加固及马道修复、护城河与周边环境整治等。重建行春门段城墙,是古城墙修缮保护的重中之重。市里还专门发文明确了“行春门原址整体保护意见”,城楼为木构重檐歇山式,造型与南明门相仿,规模则更为宏大。在行春门区块规划历史街区。

  “最是处州南园景”。南园居于古城万象山公园,倚江而立,秀气逼人。唐时已是处州的名园,宋时有莲城堂、莺花亭、点易亭等,是文人雅士的游赏作诗胜地。这些年来,丽水先后斥资数千万元进行复建。烟雨楼、烈士陵园、莲池、莲城堂、少游祠、点易亭、莺花亭等,古色古香;仿宋建筑点缀以假山树木、亭台楼阁、池塘小桥,再现了历史名园的风貌。

  鉴于滨江区块为古城遗存的主要区域,市里特别作了“古迹保护规划”。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带、五点”:整个江滨区块;处州府城墙一带;洞天楼、水障、天妃宫、观前井和平政桥埠头等五点。以行春门瓮城保护为前提,新大猷街调整规划,线型北移。将沿江的古城墙、古闸口、瓮城、护城河及其附属物一体性保护,形成“南明门—行春门”沿江古城墙景观带,现已初现雏形……

  应星楼便是景观带上的标志性建筑。“古栝士风彬彬,著闻东浙。”1207年,在宋处州郡守王庭芝主持下,建筑了应星楼。1944年毁于战火,2009年斥巨资,择址滨江公园重建。仿宋风格的挑檐翘角大型塔楼,高达9层45.9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弘,给处州古城平添了几多风韵情怀。登临斯楼,其喜洋洋……

  千年处州终须上榜

  ——全城参与协力创“名”

  “我省11个大市中,只有丽水还不是‘名城’。在这荣誉的殿堂里,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处州古城,怎能缺席?”2012年春的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民盟丽水市委特别提交的提案,就是“建议丽水市创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吴积雷便是提案的带头人。

  民盟的提案,道出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丽水应该跻身名城!

  “丽水当然不能缺席!”丽水市委、市政府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其实,这项工作早已在谋划,而且已实施了古城遗存修缮等大量工作。当年6月,确定了申报省级名城的任务与目标。

  “丽水是远远落后了。‘申名’是传承丽水文脉、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是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在去年5月初的“申名”动员会上,市政府主要领导强调,全市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推进……

  相关工作紧锣密鼓,有序展开。成立市“申名”领导小组,市长亲任组长。编制规划,落实资金,解决困难,陆续出台法规政策措施,分期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按照“规划方案先行、维修整治并进、保护利用并重”的原则,构筑“一城一镇三街区”、各具特色的名城保护框架体系;层层落实职责,部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纳入目标考核;将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专项经费比例。广邀专家,出谋划策,外出取经,集思广益……

  凝心聚力,卯足干劲。“申名”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词。丽水市申名办公室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书,新闻媒体不断宣传造势,引导鼓劲。举办了“申名”主题宣传月,组织“我为新馆作贡献”民间文物捐赠。社会各界群起响应,积极参与。仅有关历史文化遗产内容的“文化墙”,就长达3000米。宣传“申名”、保护遗产,成为民众的共同诉求,自发参与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料征集、文保单位认护、文物捐赠。

  丽水市博物馆、丽水摄影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庆元廊桥博物馆、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中国畲族博物馆争奇斗艳。丽水三宝馆等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全市已有馆藏文物3万多件,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多件。

  “一个城市没有文化遗存就没有灵魂。丽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乡愁记忆。”积极参与“申名”的退休教师黄丽芳说,申报名城能让古城更美好……

  “丽水古城的遗存,涵盖古城池、古街区、古水利、古建筑、古遗址、名人胜迹、摩崖石刻、革命史迹等众多体系门类。”市文广出版局局长周一红介绍,针对遗存现状和文保管理基础,丽水市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组织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博物馆体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六大工程;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保护与申报的辩证关系。

  六大工程有序推进,申报基础不断夯实。积极提升瓯江文化品牌内涵;编制刘祠堂背、酱园弄、高井弄等3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处州府城墙、谭宅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工程;推进南城博物馆、通济堰博物馆建设,形成以市为龙头、县(市、区)为骨干、民办为辅助的博物馆体系;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深入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资料库……

  去年5月底,完成3片街区的申报文本,申报省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市区历史建筑保护等级以上的遗存,达到“历史街区内有60%的历史和传统风貌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是个重头戏。”按照立足历史事实、突出文化底蕴、彰显街区特色的思路,实施“一街一策”。刘祠堂背街区侧重刘基文化,酱园弄街区侧重酱坊文化,高井弄街区侧重红色文化和市井百业。已公布历史建筑87处,科学编制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方案,全面加强其空间尺度、历史风貌、历史街巷及建筑原真性的保护。目前,修缮保护工程正在逐步实施中……

  “看着古城的样貌,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心里觉着踏实。”家住刘祠堂背的“老丽水”刘永安感慨说,年代久远的老房子,代表了城市的过去,都是独一无二的。

  独特古城弘扬特色

  ——做亮“红色”加浓“古镇”

  “丽水‘申名’,既要看到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差距和挑战,”丽水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申报省名城的积极性、创造性、前瞻性,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按照“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串起来”的思路,集思广益找定位,整合资源造亮点,提炼具影响力的精品工程……其中,红色文化、碧湖古镇,就是两大“明珠”,“申名”的重要“压舱石”。

  “红色文化之乡”,是丽水的特有品牌,拥有多个第一和之一。全市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为全省唯一;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红军初创时期,丽水是中央红军在浙江的第一块根据地;抗战时期,丽水一度是中共浙江省委的机关驻地,抗战的后方;解放战争中,丽水是浙江三大根据地之一;丽水拥有革命遗址的数量,居全省之首……

  “我们十分珍视厚重的红色文化。”市领导介绍说,这些年来,丽水设法多方筹资,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持续进行保护修缮。仅在市区,就先后按历史原貌,重建和修复了刘英旧居、兴华广货号旧址、黄景之律师所等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及新四军驻浙办事处等;修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兴建了刘英学校……

  相关保护工作还在不断加强。发展红色旅游,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强强结合”,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举办“红色之旅”、“红色旅游月”等活动,探索“一中心多条线”的红色旅游格局,创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红色旅游景区。

  “碧湖镇,历史上即是处州府城‘街市’的重要部分,历史沿革紧密。”市文广局负责人说,700多年来,主街、巷弄、道路、住宅等,都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貌格局,现存巷弄有31条。碧湖上街,许多清代店铺、石库门四合院式宅宇尚在经营使用。长达2.5公里的人民街,酒坊、篾店、木器店、打铁店、药店等店铺林立,还有许多宅院、祠堂、殿堂、古桥、古井等。古镇历史传统、集市文化、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国、省、市级文保单位沈家邸、沈宅、概头经幢、保定窑址等7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碧湖镇拥有千年古渠通济堰。始建于南朝,包括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及防洪工程,现存拱坝长275米,为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干渠迂回22.5公里,分凿支渠48派/条、毛渠321条,建闸72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1500余年来,碧湖平原得益于通济堰的灌溉,致碧湖古镇成为“处州粮仓”,农贸兴旺、市井繁荣,素享盛誉。

  “自然地,碧湖古镇成为丽水‘申名’的重要砝码。”市规划局副局长王平说,古城保护规划中的“一城一镇三街区”格局,其一镇即是莲都的碧湖。市、区、镇三级合力齐心,统筹兼顾,抓紧制定名镇保护规划,全面梳理遗产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大保护力度。并且果断提出,与丽水申报省名城一起,同步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

  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等,充满民风民俗韵味……碧湖古镇的保护范围已明确划定,保护要求正在逐步落实,“古堰画乡”风貌日益展现。碧湖人欣喜地看到,千年古镇正焕发出迷人魅力和勃勃生机。

  “通济堰是我们的母亲堰。”堰头村80高龄的诸葛金文,守护古堰已50年。他家祖辈恪守堰规,已守护了70年。他十分赞成“申名”保护,已把护堰的责职传给了儿子,嘱咐世代传承下去……

  诸葛“护堰世家”,成为当地人学习的榜样。人们遵循堰规,加上政府的有力保护主导,使通济堰千年不毁,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利世效能。

  近日又传来喜讯: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济堰“申遗”,已顺利通过国内专家的考察评估,一致同意向国际灌溉排水委推荐,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多元文化异彩纷呈

  ——人杰地灵独树一帜

  古老的处州大地,孕育了诸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

  黄帝文化相传缙云仙都是轩辕黄帝升天之地。这里的黄帝祠宇与陕西的黄帝陵,形成“北陵南祠”格局。

  剑瓷文化龙泉宝剑创始人欧冶子被尊为剑业的祖师,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历时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窑系之一。

  石雕文化青田石雕已有1700多年历史,青田石被推选为四大名石之一。

  畲族文化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风情浓厚。

  汤显祖文化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曾任遂昌县令5年,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戏曲代表作《牡丹亭》。

  廊桥文化丽水境内留存着90多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为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

  华侨文化全市有30万华侨华人,侨居海外已300多年,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

  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14岁到城中的“郡庠”读书,47岁回处州为官。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刘基功绩,处州府奉旨在此建造开国元勋祠。这里因此改名刘祠堂背。

  刘祠堂背曾是处州府城内的主要街路,承载着古城历史的重要印记。街区面积为3.1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02公顷,是现存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古城街区。内有省级文保黄景之律师所及28处历史建筑。街区蕴含着刘基文化、传统商市文化、民俗文化等,将成为丽水历史民俗文化活的博物馆。

  南明山摩崖石刻

  丽水城南的南明山,是浙南名山之一,素享“括苍之胜推南明”美誉。山上崖壁留有东晋至清代的珍贵题刻58处,主要分布于石梁、高阳洞、云阁崖。有东晋著名道学家、医学家葛洪的“灵崇”,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的“南明山”、处州郡守刘泾的书赞题刻等。南明山摩崖题刻具有历史年代跨越长,布勒密度高的特点,多出自名人、书家、朝使手墨。内容丰富多样,有书名、题咏、军事、水利等,堪称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河塔

  位于市区东南角佛头岩上,临瓯江。建于明万历十三年,为8面9层楼阁式砖塔,高约38.4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塔内置有砖梯,可登临至7层。建筑精巧,外观秀丽挺拔,与周围青山秀水相映成辉。是丽水古城的重要标志。

  谭宅

  位于市区酱园弄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占地面积计1825平方米。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二层楼砖木结构,有门厅、正厅、后寝、下房4进。小谭宅建于清代中后期,为正屋和偏房两部分。坐北朝南,硬山顶,阴阳合瓦。正屋二层楼,砖木结构,前后厅两进,穿斗式梁架。谭宅构造考究,布局合理,工艺精美,是浙西南清式住宅的典型实例,也是丽水城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吕步坑窑遗址

  位于莲都吕步坑村西侧社山的东北坡、西北坡。始烧于南北朝(六朝),至唐晚期衰落。产品有碗、盅、罐、砚、盘口壶、灯盏、钵、盘、执壶、缸等。器物胎骨较粗厚,釉色有青褐、青灰、黄绿等,采用龙窑明火叠烧。其为瓯江中上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之青瓷窑址,对研究瓯江流域青瓷发展史具重要意义。

  “申名”成功,是个新起点。丽水正在抓紧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加快完善保护体系,明确保护重点与原则,扬长补短,持续推进,传承弘扬处州辉煌的历史文化,为著名的“绿水青山红土地”增光添彩,给世人彰显一座靓丽独特的浙西南名城!

标签: 责任编辑: 吴盈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