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我的美好家园"微征集大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龙山舜水东南名邑 史前文明蜚声海外
余姚:满怀信心争创“国名”
2015年01月15日 15:36:3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成果 金慧 陈悟宪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

  近千年前,王安石路经余姚时,用磅礴的诗句,描绘姚江水、龙泉山。从诗中似可想见,北宋时的姚城之繁华迷人……难怪一提到余姚,不少人就会引用这诗来……

  诚然,余姚自有其自豪的资本!

  远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们在姚江之畔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缔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远古文化。凭此,就足已“当惊世界殊”。

  “东南名邑”,“文献名邦”,“一水双城”……石骨铁硬,掷地有声,委属鲜见。史前文化,璀璨夺目;名人辈出,光耀中华;红色摇篮,谱写壮丽;文献名邦,遗泽丰厚——自是客观的概括。

  让人赞赏的,还有今日余姚人的迫切心情:上下同心铆足劲,急起直追创“国名”。“如果成为国字号历史文化名城,阿拉余姚人脸上更有光了。”一位“老余姚”说。

  “作为首批省历史文化名城,时不我待。”余姚市委、市府目标十分明确:只争朝夕,确保尽快跻身“国名”!

  一水双城格局独特“东南名邑”遗存丰厚

  ——河姆渡文化举世闻名

  龙山舜水余姚城,浙东著名古县。

  7000多年的文化史,18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美誉。

  “七山屏一城、一城拥六水”。风水绝佳,是古城的独特资本。

  姚城双城合璧,一水中流,姚江为界;城郊最良、侯青两江环抱;龙、凤、龟、蛇四山耸峙,合称“余姚四灵”,为县之镇山。城内名楼古刹,星罗棋布;街道纵横,商肆林立。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置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余姚长朱然在姚江北岸构筑城池,遂始建北城。历为越中望县。为抵御倭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筑江南城池。至此,余姚形成独特的南北双城格局,延续至今。

  一带、一轴、双核,“一水双城”的古城格局,是谓“复式城市”,为中国城池建筑史所少见。以“姚江运河”廊道为轴带;虞宦街—江南直街为古城商业主轴;舜江楼—通济桥为古城商贸核,龙泉山为人文景观核。武胜门路、府前路、保庆路等历史街区,及龙泉山保护区,较好地留存了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史前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大遗产灼灼生辉,独领风骚。

  姚江边的河姆渡,是举世闻名的史前文化河姆渡遗址。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考古证实,为我国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中华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产地。其“干栏式建筑”,为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房的实例……

  山灵水秀,文风昌盛,代有人杰。城区的龙泉山,恰似“余姚之圣山”。“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即为北宋王安石游龙泉山所作。山上林木蓊郁,人文古迹荟集,亭阁及乡贤祠众多,为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区。

  “姚江人物甲天下”。史载余姚出过进士634人,其中状元5人,朝廷特征108人次。历史地位堪比孔子的王阳明,与严子陵、朱舜水、黄梨洲,是谓余姚之杰出四贤。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中,姚江学者居于全国文化的制高点。有史可查的书院达21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藏以致用、明心治学。折服得梁启超叹曰:“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200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

  余姚素为军事重镇,明时戚家军抗倭卫国的海防前线,多有战功。抗战时期,余姚更负红色盛名。名镇梁弄是浙东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睥睨上海、纵横江浙。管辖范围覆盖杭州湾两岸4地区14县域,人称“浙东小延安”。解放战争时期,又是江南八大红色游击区之一……

  作为大运河的浙东延伸段,去年6月余姚有两段河道列入世遗。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拥有姚剧、余姚土布2项国家级非遗,11项省级非遗,非遗资源独树一帜……

  环环相扣只争朝夕完善规划夯实基础

  ——同心同向同力争跨越

  宛如玉带的姚江上,通济桥横跨两岸。浮雕花纹,栩栩如生。“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镌刻在两侧桥墩的对联,无声地述说着姚城的沧桑……

  桥北堍的古城墙上,舜江楼飞檐翘角,古朴庄重。与通济桥“长虹腾空、飞阁镇流”,成为古城的徽标。

  桥畔即是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着手恢复人文古迹、历史建筑和街巷肌理。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基础设施提升和城市功能完善工作,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市规划局副局长沈权表示,府前路、武胜门路等历史街区,是余姚申报国家名城的基础。

  府前路紧邻古代县衙。曾是明清时期的居民聚居区,民国时期的海鲜贸易中心,也是余姚留存至今的主要传统商街。根据保护规划,将全面、科学保护好“真实的历史遗存”,普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集中反映传统城市风貌和滨水民俗风情。

  愿望迫切,众志成城,是走访余姚的第一感觉。荣膺“省名”20多年了,还没跻身“国名”……智慧的余姚人化压力为动力,同心同向同调同力,努力改变这个尴尬局面,尽快实现向“国名”的跨越!

  2012年,余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次年8月,向省政府提交申报请示,吹响了“申名”号角。成立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亲任组长。不久,又出台了内容翔实的《实施意见》,明确“申名”工作的9项主要任务、4个实施步骤和6项保障措施,环环相扣、稳步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原则,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市规划局局长黄晓帆介绍,新一轮《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修编完善中,规划围绕“山环水抱、一水双城”的历史格局特色,提出保护思路,合理划定历史街区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好城址环境和传统格局。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龙泉山、河姆渡遗址、梁弄古镇和横坎头村等一系列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修编了府前路和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不断拓宽名城的保护领域,留存城市记忆。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政府层面到民间力量,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成立市名城名贤研究会,成果丰硕。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文物古迹保护、名人文化展示、非遗保护挖掘、专题博物馆兴建等工程,加速展开……

  明代官宦建筑,气势恢宏,庭院深深,古朴大方;陈列异常丰富,展览内容翔实。武胜门街区的这处王阳明故居,让我们流连忘返。陪同的市文保所副所长孙栋苗说,这是近几年修复的,占地达4600多平方米,慕名参观者多有点赞……

  近几年来,余姚每年实施十多项文保工程,已投资2亿多。完成了博物馆新建工程,按“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抢救性维修了王阳明故居等大批文物建筑。已拥有19家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开放点,免费开放,在浙江独树一帜。土布、姚剧等非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河姆渡文化强实力红梁弄文化壮底气

  ——全力擦亮两大金品牌

  连接姚江的“虞余运河”和“慈江”,是浙东运河的余姚段。它荣列世遗,令余姚的文化底蕴再添厚重一笔,申报“国名”的实力更强,底气更足。

  运河余姚段总长24.2公里,涉及牟山、马渚、丈亭、河姆渡、三七市等乡镇,至今保留着不少古韵风貌。相关的保护工作正在夯实基础:建立保护档案,加强资金资助,严格保护古河道、代表性古桥和闸坝;保护丈亭老街等历史街区,保持运河原住民的生活形态……

  “余姚的名城保护工作,正在全市有序推进。按照保护规划,余姚还将建成两个特色展示区。”沈权介绍说,东部建河姆渡文化遗产展示区,以河姆渡、鲻山、田螺山等遗址为主体,重点保护展示与人类原始文明相关的文化遗产;南部建自然与红色文化遗产展示区,以梁弄镇、横坎头村、四明山等为主体,重点保护展示红色革命文化遗产……

  出姚城24公里,就来到河姆渡遗址。这个我国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4万平方米,4个文化层中的丰富遗存,震惊了世界,改写了中华文明史。

  进得“双鸟朝阳”的标志性石门,仿佛穿越到了古人类的生活画面:河姆渡人正在用勤劳的双手,磨制石器,农耕种稻,制陶养畜,纺纱织布,捕鱼狩猎;住底部架空的干栏式草屋……

  河姆渡文化,在余姚的文化遗产中独具分量。多年来,余姚投入巨资,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占地60亩的遗址博物馆,就是多年科学发掘、有效保护的结晶。

  随着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综合保护工作正在深入实施。加快了河姆渡景区整体建设,开建游客接待中心、国内领先的4D影院,扩建停车场。反映河姆渡先民生产生活的专题4D影片,已完成实景拍摄,今年即可放映……

  姚城往南17公里,便至梁弄。峰峦环绕,地势险要,风光优美。曾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南山县、四明县县治。镇南不远便是横坎头村,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浙东红村”。留存完好的巷弄格局,成片的传统民居,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弄堂弯弯,清水潺潺,青瓦褐檐,小巷相通,正蒙街古风扑面……古镇就像陈年佳酿,俨若世外桃源。

  严格实施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保护工程。围绕古镇“一环一轴三心”格局,保护传统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按“不改变原状”原则,抢救性修复了浙东行政公署、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浙东各界临时代表会议旧址等革命旧址,整修了五桂楼,有效改善了文物古迹和建筑的保护状况。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发掘遍布四明山脉的红色遗迹,丰富红色古镇旅游线……湖光山色,革命圣地,红色古镇——梁弄,余姚“申名”的一大“金品牌”,在积极的保护利用中身价倍增。

  “申报‘国名’,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要求高的系统工程。申报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名城保护的过程、建设品质余姚的过程、改善余姚民生的过程。”这个理念鞭策着全市上下,力争3年内成为国家名城。余姚人信心满满!

标签: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