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2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黄莺)宁波教育博物馆在海曙区和义路106号,有实物藏品3600多件,电子藏品600余件,今年5月16日才正式开馆,这里是国内首家区域性教育行业博物馆。
博物馆不仅反映了宁波教育的演变,也有一代代宁波学子努力读书的痕迹和成就。
而在所有展品中,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馆址所在———甬江女中教学楼旧址本身就是一个珍贵的“藏品”、一个珍贵的文物,这是被载入《教育大辞典》的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1948年10月13日,甬江女中举行25周年校庆活动,当时蒋介石和他的行政院长翁文灏都给学校题词表示祝贺,足以说明甬江女中当时的社会地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何镇飙教授,他的奶奶就在这所女校接受了国际化的教育,主攻英语。“那时在这里上学就不允许裹小脚。女孩子还能参加运动会,我奶奶曾经参加过一个荡秋千比赛。”他说,“当年大家闺秀可以带丫鬟一起上学,除了照顾小姐的生活,也可以顺便接受教育。”
而这幢三层小楼也曾在1941年和1949年经受了两次轰炸,至今保存完好,并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个不同版本的《三字经》,《三字经》的作者宋代学者王应麟是鄞县人;有宁波二中1960届高中校友陈合传参加中国南极中山站考察时带回的企鹅蛋和南极矿石……
这里藏着一批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宁波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试卷,这些100多年前的试卷,馆阁体的墨迹仍黑亮如新,所有的字笔画分明,全文没有一处涂改,还有着改卷者的评语:“亦融合亦分明,养到功深手柔腕熟。”
在50佳藏品中,宁波中学抗战时期创作的歌曲集———《宁中组歌》也赫然在列,包含了《起床歌》、《早操歌》、《进餐歌》、《洗澡歌》等从歌名中就基本能了解那段时间宁中学子的学习和生活。
而馆员还能给你讲述一个其中的故事:时间追溯到1943年,那一年,宁波中学从嵊县玠溪村搬迁至磐安县大皿村。大皿地处崇山峻岭的括苍山脉深处,给了学校一个相对安静和稳定的环境。在大皿村的3年时间,吕漠野、陈有文和王玄明老师共同创作了《宁中组歌》。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本歌曲集是根据宁中学子的回忆整理出来的。”据说,当时这一首首富有宁波中学特色的歌曲经常回荡在大皿的山涧溪畔。
那些日子,虽然没有正规的校舍,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却一点也没有放松。《早操歌》里就有唱到,“棉被,折得平,放得正,四角棱棱,像我们的人品;褥子,铺得平,掸得清,平坦干净,像我们的良心”。
尽管歌曲集里有《洗澡歌》,但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洗澡几乎成了奢望,尤其是冬天。很多学生身上因此长了虱子。
事实上,在大山里的3年,学生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这从《进餐歌》中可见一斑,歌词描述道:“又是几粒黄豆碗底里攒,又是几片腌菜卤里酸,吃厌了没油的豆腐滋味淡,难得有青菜是黄又干。”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当年的学子
为这里取名“Fine Yard”
1937年,一批浙大师生为了躲避战乱,在龙泉市剑池街道芳野曾家大屋开办了浙大龙泉分校,2013年这里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的学生们还给芳野取了个英文名字“Fine Yard”,因为谐音又谐意,在当时学生中广为流传。
曾家大屋为砖木结构,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2286平方米,建筑木构架为当地民国时期传统风格,直梁直柱朴素纤细,雀替、门窗等部位为装饰重点,建筑正立面为青砖空斗砌筑,砖柱及门窗拱券为西洋风格,反映了“西风东渐”的时代烙印。
其实很多浙大毕业生都不太知道当年浙大还有过这样一段历史,龙泉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为记者翻出了这样一段记载:“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创办于1939年,当时全国沿海大学多已西迁,浙大也已经迁到广西宜山。当时的竺可桢校长考虑到东南各省青年学生因为战乱不能升学的很多,所以提出设立浙东分校。当年的7月27日到29日,在永康杭州树范中学举行了新生入学考试,共录取新生150名。”
分校成立后第一个学期,设立了文、理、工、农四个学院,不过大学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基础课程,学生只在分校读一年书,然后就转到总校去了,所以实际上是没有分系的。
根据1949届学生毛昭晰的回忆:在分校的学生条件挺苦,真正的挑灯夜读,每人一盏桐油灯,灯里有灯芯草,常常得把草往上挑,但即使是那样的环境,业余生活也很丰富,不仅有戏剧社还有篮球队。从1939年到1945年,龙泉分校招收过7届学生,在芳野读过书的是6届。
现在龙泉分校旧址还有了展览陈列室,可以找到抗战时期浙大教授、学子的痕迹。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建筑格局和曲阜家庙
基本一致
国人说起孔庙,多数会想到山东曲阜,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孔庙不仅有一北,还有一南。北在山东,南在浙江。
也许有人生疑,为何这身为山东人的孔子,庙宇会坐落在浙南衢州?话要从他去世说起。孔子与世长辞的第二年,鲁哀公便将孔子生前的3间住宅改成了家庙,春秋两季以猪羊致祭。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入侵,宋高宗赵构被迫举朝南迁。此时在山东已被御封“衍圣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及其部分族人也跟着宋高宗南下,携带了那对“孔家传世珍宝”———孔子夫妇楷木像及画像,随后孔氏家族在衢州落脚。而没有跟着宋高宗往南的孔氏族人,仍然留在山东曲阜,此后,便形成了南北两宗,二者皆为正宗。
元世祖时期南宗一度没有了爵位,社会地位也日趋衰落,曾一度沦为平民。直至第五十九代时,才又被朝廷册封为“五经博士”爵号,子孙世袭。
这里,就是孔氏南宗的渊源;这里,就是孔氏家族繁衍生息了870多年的地方。
如果你去看孔庙,会发现在主要建筑格局及其制度上,与曲阜家庙基本一致,并拥有严格的不可僭越的尊卑礼序和高规格的祭祀礼仪。
武义熟溪桥
对当地人来说,桥就是家的象征
每一次重修,都是全县人的大事
熟溪古桥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九孔十墩,到明代万历四年(1576),加了桥屋,成了风雨廊桥,横卧于武义城区滨江广场与湖畔公园之间,有“中国廊桥之祖”的美誉,《中国桥梁史》就是以这座桥为封面的。
这座桥桥长140米,宽4.8米,有桥屋49间,两侧间隔设置条凳,供游人休息用。条凳把廊桥分成三道,古时候两旁走行人,中间通车马,现只允许行人通行观赏。
依着桥边独具江南特色的木栏杆远眺,可尽览小城的美景。古人徐俟召曾为桥作诗道:“……遥见船从桥下过,恍疑人向镜中游。”
这座桥也是多灾多难,在历史上几经损坏,火灾、水灾、战祸都有过。
在乾隆四十二年遭遇大火,梁屋尽毁,只留下了部分石墩,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八年才开始筹款重建,直到乾隆五十年,才得以修复,花费了3500金。“那次重修之后,这座桥就成商贸集市中心,每逢农历一四七,南来北往客商、拿着山地杂货的村民都会来这里交易。”武义博物馆的副馆长、熟悉熟溪桥历史的薛骁百告诉记者,“古时候铺桥修路真是很不容易的,这座桥足足修了快十年。”
而1942年武义被日本人占领时,桥屋被拆,桥被铺上轨道,成为日军抢夺萤石的运输线。老居民郑法明还记得:“当时桥上都有日本人站岗的,来去都要通行证,我因为要过桥去外婆家送粽子,还被搜身,连带的白酒都被日本人喝光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座桥重修了。
而2000年6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了熟溪桥,“好多老人家看着桥被冲坏,都在岸边嚎啕大哭。”薛骁百说,后来大家修桥的时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是把这个桥当成自家的宝贝来爱的,“我还记得下游一个叫李天祥的人,当时他爸爸创办的工厂也被水淹了,大概有50万左右的原材料还泡在水里,直到深夜都在抢救,结果他就发现上游漂下来很多木头,他大喊声:可能是熟溪桥的木头!然后就带着工人赶紧去打捞木头了,在深水里拦木头、背木头,抢救下了很多老木头。”
还有大桥构件是由住在下游的市民送回来的。“所以不要看熟溪桥是这个世纪重修的,但是大梁等桥身上的好多构件都是老底子的物件。不过为了更坚固,桥墩外形不改,但变成了内部钢架混凝土。”
“桥梁维修的时候,市民们也主动来帮忙。”薛骁百告诉钱报记者,“当时修桥的时候,建设单位驻工地的代表叫曾知性,是武义中学的退休老师,头发已经花白了,每天都会把修桥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记录下来,小到砂石、水泥的用量,大到工程的进度,而且会把工程的大概情况用简报、黑板报的形式及时向大众公开,只要你走过路过熟溪桥,就知道这座桥的修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衢州天皇巷天后宫
不靠海的浙江腹地
有座终年无蜘蛛网的海神庙
天后宫亦称“天妃宫”、“妈祖庙”,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地方。但是在浙江腹地的衢州,也有一座天后宫,就在衢江边,市区天皇巷内。高高的门楼,大红色的墙面,如果你去过福建等地的妈祖庙,就会了然地感叹一句:“这是一个风格的呀。”
衢州天后宫原有面积2052.9平方米,现存665.3平方米,原为三进二明堂,现仅存二进。门券顶部有石匾额。门上饰有砖雕,间有人物、禽兽、树石、风景。前殿为院,面阔五间,院中有甬道通往正殿。殿内斗拱、雀替、托脚等多处雕花,细碎繁缛,涂金描彩,是清代后期格调,亦为浙闽两地建筑风格之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该殿梁架上终年无蜘蛛丝网,实为一奇。
在采访中,钱报小记觉得最奇怪的地方是,为什么不靠海的衢州也会有天后宫?衢州市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天后宫就是福建商人在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会馆,这个地方既是福建商人因为自己的信仰来修的一个庙宇,也是福建商人聚会的一个会馆。”
在2001年,天后宫有过一次大修。“老建筑,防雨、防漏、防白蚁都很要紧,而且为了尽量让大家看不出修补的痕迹,如果我们要换木头,都会找和原来的木头材料一致的,比如原来是杉木,我们就换杉木,是松木就换成松木。”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天后宫在以前也断断续续地维修过,所以木头的种类很多,“期望天后宫到我们手里是什么样,未来也能原样传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去天后宫,特别推荐你一定要仔细看看那里的地面,都是三合土的。“古时候做得好的三合土,坚硬程度堪比水泥。但是目前因为技术和原材料的问题,我们用的三合土虽然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不如老底子的。”
天后宫还有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进门处即为戏台,如果有祭祀,这里可以演戏娱神,现在这个功能已经越来越少,娱乐人的部分多了起来。“天后宫不仅是文保单位,也是衢州市民工文化俱乐部的所在地,经常有民间艺术团来演出,比如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就是在这个舞台前,第一次听到了衢州地方剧种‘西安高腔’。”文保所的工作人员有时也会来听听戏,他们说,“台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时候相互间也会交流,大家都觉得地方剧因为特别接地气,年轻人听一两次就能听懂,以后就愿意来听。”
在嘉庆年间的天后宫,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安高腔,这感觉是不是就像《刀马旦》里所唱的一样:“怎么场景一下跳清朝,站在古老神秘的城墙,月光摇又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