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城院的志愿者在取水样。
浙江在线06月18日讯 (今日早报通讯员 董磊磊 叶小西 记者 纪驭亚)三年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下称“温大城院”)的学生志愿者首次发起“浙江母亲河”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浙江90个县市区的90条母亲河里,仅有一半可以游泳。
三年来,每年的5月3日下午,他们都会去同一处地点用同一方法取水,并将水样带回学校做检测。
三年里,我省的90条母亲河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昨天下午,他们公布了今年这90条母亲河水质检测的报告和三年来的水质对比结果。结果显示,相比去年,水质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记者注意到,杭州有2条河的3个河段首次被检测出五类水。
调研结论1 今年水质情况相比去年有所改善
根据这份温大城院经过数据统计后发布的民间版“浙江90个县市区水质检测报告解读”显示,今年全省90条母亲河的水质情况相较去年有所改善。2014年三类水以上(包括三类水)只有31条,占90个县市区样本比重的34.4%;而2015年三类水以上(包括三类水)总共有54条,占90个县市区比重的60%。
在整个五类水中,二类水的增长比重最大,从2014年的8条河流增加到2015年的30条河流。四类水从2014年的35条河流下降到17条河流,五类水从2014年的24条河流下降到19条河流。
通过对比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发现,共有57条河流水质呈上升趋势,如温州瑞安的飞云江、宁波余姚的姚江、绍兴诸暨的浦阳江等。此外,无变化的占21条,下降的占12条。
如果对比三年的数据,连续三年水质上升的河流有13条,比如温州乐清的清江、文成县的泗溪河、湖州安吉的西苕溪、台州临海的林湖。此外,还有三条河流呈连续下降趋势。
三年前,因为有温州市民出资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事件,所以温大城院的学生选择将“是否能游泳”作为检测标准之一。据他们检测,2013年,90条河流中,能游泳的占46条;今年,这个数据已经上升到54条。
“例如,有条河流去年是四类水,今年变成三类水,或今年仍为四类水但其中有指标有所好转,这都可以判断为这条河流的水质有所上升。”温大城院的党委副书记范茂盛说。
调研结论2 在杭州3个河段中首次检测到五类水
记者注意到,在这份报告中,杭州的采样河流有13条,是全省十一个地市中数量最多的。
在这13条被检测的河流中,水质为一类的,为0条;达到二类水质的,2013年为6条,去年降至2条,今年又有6条;而三类水从前两年的4条降至1条;四类水情况和二类水情况相似,经历了从3条变7条再回到3条的三年变化。
而在五类水的统计中,2013年和2014年,杭州的13条河流中,五类水都为0条,但今年却冒出来3条。这3条检测为五类水的河流分别是上城区区域内的中河、下城区和拱墅区区域内的京杭大运河(以区划分,这两段被视为不同区内的两条河)。
“虽然在西湖文化广场边上住了20年,但这还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家边上的京杭大运河。”温大城院的女生沈冰洁告诉记者,近距离取水时,她感觉河面虽然还算干净,但闻得到淡淡的臭味,偶尔还能看到死鱼飘过。
范茂盛表示,虽然有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但学校毕竟不是权威的检测机构,所以检测结果会存在误差。为了尽量减少误差,三年的检测,学校都采用同一种方法:每年5月3日下午,学生会在同一取水点用同一容器按同一操作规范取水。因为检测需要一周左右,5月4日水样被送到实验室后,会用冰箱冷藏起来,“如此办法之下,每年的误差率应该是相似的。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三年的数据对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负责对水样进行检测的温大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马剑华告诉记者,共检测水样中的PH值、氨氮、磷酸盐、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铬(六价)这六个指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检测溶解氧,因为如果先做别的指标检测,就会导致空气进入瓶中,溶解氧的数据就会有差异。
调研结论3 “河长制”宣传还需加把力
今年,温大城院的学生志愿者们还对居住在河流周边的877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6.17%的居民了解“五水共治”,84.16%的居民对“五水共治”成效抱有期待。
不过,对于“河长制”的宣传力度似乎还不够。根据温大城院的学生志愿者们的调研结果,有多达50%的居民没听说过“河长制”,37%的居民“知道河长制,但不知道河长是谁。”
范茂盛说,学生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提供治理建议这一块内容中,受访居民多数会写政府、企业或媒体应该怎样做,但几乎没有人将自己纳入到河流水质保护的一员中。”
范茂盛认为,其实,老百姓也能为治理水质、为“五水共治”出力,例如,自己做到不乱丢生活垃圾、不乱排生活污水等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