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你记忆中大排长队的最好吃的生煎包在哪里?是在刀茅巷?新塘路?还是电信巷?其实,这仨原本就是一家店——温州大包。
这家店先后搬了三次,开到哪儿就火到哪儿。现在搬到了和东路的和睦新村,又火了。
用吃货的话说,他们家的生煎——个大肉足,底焦汁美,女生吃三个管饱。店门口每天都挤着赶着上班的年轻人,还有出来买菜的老年人,生煎一出锅,马上就被抢空了……
祖传秘方的包子店火啊
用180个蒸笼蒸,都不够卖
温州大包的老板娘叫毛海瑞,今年48岁了,人长得瘦瘦的,一头利落的短发,讲起话来不疾不徐(竟然火到没照片)。说起来,靠着这家包子店,10年间,她供大了一双儿女(女儿已结婚生子,儿子也大学毕业了),还先后在温州、杭州攒钱买下了四套房子。
毛海瑞告诉钱江晚报,自己家里三代做温州大包,祖传的馅料配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们这种小本生意,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从早上5:00忙到晚上8:00,15个小时连轴转的”。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用掉700多斤的面粉,180个蒸笼都不够。店里有六个跟了我十几年的老师傅,每天要从凌晨三点一直忙活到傍晚六七点。”
直到2014年的6月2日的端午节,一位顾客临时预定了30个不要葱的花卷。因为要得急,为了赶量,毛海瑞一不小心把手卷进了压面机里。受伤后,因为无法亲自配比大包馅料,她宁可暂停了大包的生意,也没泄露这大包的馅料配方。
用过一次的油绝不再用
作为地道温州人,在外人眼里,毛海瑞一直是很精明的。比如,她2000年就在上海置了房产,那时候才花了20万,现在翻了好几番;早些年,听说包子铺旧址要拆迁,她就早早地以好价钱将店铺转让了……
但是,对于用料成本这一块儿,毛海瑞却从不“精明”——就拿做包子的面粉来说,人家用的都是2块钱一斤的面粉,毛海瑞要用3块5一斤的;做生煎包舍弃省油的电烤,选用费油的煤气,她说,这样生煎包油滋滋不会干巴巴,才更好吃;还有那锅油,只用过一次就要倒掉,这样一来,平均每天需要消耗四桶五升装的食用油……
搬到和睦新村以后,店里就不再卖大包了,而是主打生煎包,“其实,生煎包和大包的馅料是一样的,成本也一样。只是现在店面小,蒸笼占面积。也怕做大包,有的人一次要的量大,我手还没恢复,供应不上。”老板娘承诺,“手好了,一定要继续做温州大包!”
在她的店里,甚至还有一条这样的规定,生煎包放的时间久了就都要倒掉,如果有店员私自卖了,是要扣工资的。对此,毛海瑞的解释是,“像生煎包这种,一个小时后里面的汤汁就渐渐收干了,口感不好。”
有一次,毛海瑞的亲弟弟在店里工作的时候,看到还有几个生煎包时间久一点,又舍不得扔掉,就送给了前来买拌面的顾客。结果被毛海瑞看到,硬生生从顾客手里要了回来,告诉人家生煎包时间长了不能吃了。为这事俩人还吵闹了一番。
搬了家,老顾客急了
浙大老师甚至为找包子铺登了报
“扔掉只是三块钱,砸掉牌子是大事。”这是毛海瑞做生意的原则,哪怕是亲弟弟也不能违背。也难怪店门口的学生们,宁愿探头一问再问继续排队,也不愿去对面和旁边的包子铺买现成的了。
说起来,毛海瑞的温州大包也已经在杭州开了十几年。追随者一直很多。郭先生,是他们包子铺的老顾客,用他的话说,“我就是觉得他们家包子实惠,我买了好几年了,肉包都是1块5、煎包1块5两个。用的老面,比较松软,一层一层细细的,口感好。”
所以,尽管搬了好几次,一些老顾客仍会特地驱车过来买包子。有些顾客怕买不到现成的,还会事先电话预定好数量、时间,再来取。毛海瑞的手机里,光是老顾客的电话就有好几百个,彼此联系密切。
2012年,温州大包从新塘路搬到电信巷的时候,一位浙大的退休老师因为不知道新店的地址,还曾登报找店,也是在吃货圈儿里赚足了眼球。
据“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