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9日讯 (记者 杨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吴越王钱鏐在临安出生之时,就注定了这片土地将与众不同。《钱氏家训》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的已经不只是钱家人。
深入临安,感受着淳朴的乡间民风,更有一股“好家风”迎面而来,并在日积月累中,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你还记得自己家的家风家训吗?如果记得,今天下班回家,会记得跟孩子们重申吗?
谨记“孝老爱亲”家训
媳妇照顾生病婆婆6年
陈凌云,40岁,临安人,看上去比同龄人稍微苍老一些,生活烙在她身上的印比任何人都深刻。
原本幸福的一家五口,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中。2008年10月21日傍晚,公婆到自家田里看管甘蔗,途经13省道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撞翻在地,公公当场死亡,婆婆生命垂危。
“不能同时失去两个老人,我受不了,太心痛了,能救一个是一个。”陈凌云当时坚持让医生竭力抢救婆婆。终于,婆婆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却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了两个月仍高烧不退,后背从头到脚都生满了褥疮,陈凌云又将婆婆送到浙医二院治疗,光治愈身上的褥疮就花去医药费10多万元。
后来,夫妻俩把老人接回家住。丈夫卖掉了小货车,开始四处打工,陈凌云放弃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婆婆。每天,她为婆婆擦洗身体,洗换衣服被褥,尤其是婆婆大小便失禁,内裤被褥时常弄得屎尿淋漓、臭气熏天。
一年下来,婆婆的情况有所好转,陈凌云考虑再三,决定出去工作,在一个家具厂里打工。“不能把家庭的压力全部压在男人一个人身上。”
早晨,料理好婆婆后她才能急急忙忙去上班,中午还得从厂里赶回家服侍婆婆,一口口喂饭持汤,忙完又要心急火燎地赶回厂里上班,一个来回20多里路。婆婆因精神失常,喜怒哀乐没有规律,病情发作时六亲不认,还会不由自主地打人、摔碗。有时候,陈凌云也会觉得委屈:“我好心好意,却还这么对我!”
后来想想,这个人是自己的婆婆,就是另外一个妈:“我了解婆婆的脾性,就把她当个小孩哄着。”
就这样,坚持了6年。邻居都夸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孝顺的儿媳妇,她从来不到外面去玩,也很少去邻居家串门聊家常,每次出门都是跑去跑回,如果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请邻居帮忙照看一下婆婆,她是真的放心不下婆婆。”
陈凌云说,一直以来,他们家都有个“家训”:孝老爱亲是本分,家和方能万事兴。“别看是简单一句话,每次累了,看看这两句,想想也就想开了,什么坎都容易过了。”她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需要慢慢实践。
临安不少家庭都有家训
门口挂上“好家风”特别自豪
陈凌云家的“家训”一直挂在客厅上方,而这样的形式只是一个缩影。在临安,有不少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家训,而且,家里每个人都把家训当做心中的一把利剑,随时警醒着自己。
“好家风”教育也是从娃娃抓起的。临安衣锦小学六(2)班的刘之约以前是个顽皮的小男孩,妈妈总是跟他说“饭碗要端起来”、“见到长辈要有礼貌”……可是这样的话就跟耳边风一样。但是当刘之约找到《刘氏宗谱》中的一段家训后,男孩悄悄开始改变了,以前吃饭都会第一时间拿起筷子,现在会让长辈都上桌后,他才坐下来。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也要一样来坚持。”小小年纪的他说出了如此深刻的道理。他说,好家风就是要与人团结、懂得分享,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好家风”在临安无处不在。每年,临安都会进行“好家风”家庭的评比。如果家门口挂上“好家风”家庭的牌子,那是一种自豪。
为了褒奖这些“好家风”家庭,当地政府部门在很多方面都给他们开了“绿色通道”。比如贷款方面,提高“好家风”家庭的贷款额度,可以乘以相应的信誉系数,市级“好家风”家庭为1.3倍,镇级为1.2倍,村级为1.1倍;利率也有相应优惠。
如果“好家风”家庭中有成员需要就业的话,也会得到相应优先,定向发布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办专场招聘活动,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