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0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阮蓓茜)【老战士档案】杨立和,男,1927年11月出生,山东单县人。1943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西后方办事处通讯员、警卫员等,1960年调入武义县城区粮管所任副科长。1984年10月离休。
早晨5时起床,兴致来了,就约老友们打一圈麻将,隔三差五还参加门球比赛。在武义县城,今年88岁的抗战老战士杨立和过着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记者近日拜访了这位抗战老战士。
杨老屋里挂着一个已经洗得泛白的军用挎包。打开它,里面放着大大小小10余枚各类奖章,抚摸着它们,杨老情绪激动起来:“这些是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现在生活好了,但过去的炮火和动荡的生活忘不了啊。”
1938年,11岁的杨立和尽管常常饿肚子,但还算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一场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屠杀改变了他的命运。当年5月,日军在江苏省徐州市金乡县大屠杀的消息传遍了山东单县,村民们一个个神色惶恐。“我有一个比我大16岁的哥哥叫杨立田,立志要去打日本鬼子,突然有一天从村里消失了,但他参军打仗的消息陆续传来。我以我哥为傲,希望有一天能像哥哥一样打鬼子。”
说话间,杨老熟练地将一枚枚奖章别在了衣服上,立正敬了一个军礼,动作标准。杨老说,小时候,他是村里抗日儿童团团长,每天带领小伙伴在村口放哨,还常常自己躲起来练军姿,时刻准备打日本鬼子。
1943年,16岁的杨立和开始了军旅生涯。单县位于华北平原中心地带,是湖西根据地党政机关办公中心。在这里,他成为鲁西后方办事处通讯员,是首长的警卫,并负责日常通讯工作。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更加疯狂的扫荡,不仅深挖了4000多公里长的封锁沟,而且高筑封锁墙,拉铁丝网、电网,把一个个村子都围起来。
“那个时候,放眼望去都是连绵的封锁线,看得人心惊胆战,耕地都荒废了,当时感觉整个华北平原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阴森而又恐怖。”杨立和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躲避日军扫荡,部队天天都要转移驻地。
杨老开玩笑说,自己的军旅生涯就是从跑步开始的。那时,一晚上要跑七八十里,每天早上9时多吃一顿饭,然后到晚上6时多再吃一顿饭。如果得到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晚上吃完饭就要准备转移了。“日本人来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撤退也是一种策略。”杨立和说起当时跟鬼子打游击的情形,得意地笑了。
杨立和当时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首长的安全。部队转移的时候,必须携带武器,但因物资匮乏,杨老只配备了7发子弹和4颗手榴弹,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枪。枪也是十分“寒酸”,打一发后要捅一下才能打出第二发。“幸运的是,我们在村民与情报人员的帮助下,一次次赶在日本鬼子形成包围圈前,有惊无险地平安转移。”
尽管在枪林弹雨里东奔西走,但沿途的百姓给了他们无穷的温暖和力量。“老百姓就算生活再困难,也会千方百计地为部队筹集粮食。抗战胜利的幕后英雄,其实是成千上万的群众。”至今,杨立和还记得一位大娘要送给他的礼物。“我天天跑来跑去,鞋子破破烂烂的,脚上也都起泡了。有一天,有位老大娘特意给我送来了她纳的千层底布鞋,还有刚炒的干粮,虽然因为部队纪律没有收下,但是我心里真的很感动。”杨立和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