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我的美好家园"微征集大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北魏时期开凿的宁夏须弥山石窟 在浙大可以看到
2015年07月26日 08:21:38 来源: 章咪佳

   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章咪佳/文 通讯员 周立超/摄)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中国最神秘的石窟。

  1500多年前,如果不是北魏时期开始、前后历经了1000多年的开凿,这里仍然是一座地质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岩山群。

  1500年后,这个传奇之地正在经受时间的考验。如果没有精准的高科技记录,所有雕像的千姿百态、石窟中的房梁架构,今后可能只是个传说。

  7月下旬,钱报记者跟随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科技考古团队,前往宁夏固原须弥山,看看科学家们如何用考古学、计算机学的新方法,为将来的人类,存下珍贵文物风华绝代的样貌。

  1400多年风蚀

  洞窟石像依然完整

  公元2015年7月,我们走进须弥山第45窟。因为朝南的洞口有一束侧光,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立着的佛像。

  第45窟位于圆光寺,是须弥山的一个在建造时期、风格和修护上,都比较有代表性的洞窟。

  45窟进深有6米,顶高4.1米,是一座平面方形、四坡顶、中间有中心柱的塔庙窟。边宽3米的中心塔柱,直达塔顶。

  历经1400多年风蚀,及1920年8.5级大地震,这个石窟仍完整保留了45尊1.8米至2.5米的造像,也是须弥山现有的保存得最完整的北朝时期的石像群。

  浙大文化遗产院石窟考古领域专家李志荣教授告诉我,从菩萨清隽、安详的脸庞和印度佛教的穿着打扮可以判断,这是北周时期的石刻造像。

  李志荣打开手电,照亮洞窟,我们这才看清两尊北周佛像中间,中心柱主佛龛中的佛像。

  这尊造像很有意思,“是一尊北周开凿时期的石像和明中期泥装痕迹共存的佛像。”

  通俗地说,这尊盘坐的佛像,最早是北周时期雕刻的,但在明代之前已经残损。所以在明朝中期,这里曾经来过一批工匠,他们在北周石佛外头,裹了一件泥塑的外衣。

  之所以能够推断出这层泥“上装”的时代,因为泥装带有明显的明代时期汉传佛教的佛像造型特点。

  穿越千百年的手艺

  现代人望尘莫及

  先期考察45窟时,考古队专门请来了固原隆德县90岁的杨栖鹤老先生,来鉴定这两个历史瞬间的交融。

  杨氏家族从清光绪年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泥塑工艺,杨老是第四代传人。

  杨老只看一眼泥装的断面,或者一摸掉下来的泥皮,就还原出了当年明代那个经验老道的手艺人的工作情形——

  “明代的这次修复,用泥就取自这座山,是用这里的红砂砾作原料,添加了纤维、胶等物质后,用古法工艺搅拌而成。”

  “明朝的工匠,非常尊重北周时期的工艺,衣纹、结带,都按照北周时期佛像的特点来造型。”

  杨老说,在泥塑成型之后,再施加颜料进行彩绘。颜料涂完,再涂一层金色固定,用鱼皮、动物骨骼熬的胶水,给泥装“刷蜡”。

  还有一处工艺叫杨老赞叹不已。东面的佛龛,有一尊佛像的手臂已经遗失,但是在关节处能够看到一个方形的木头。

  这是明代那次修补留下的痕迹,“当时可能佛像的头、手部都有残损,在原来的石像身体上架不住了,所以插一个小木桩,相当于植入一个骨骼,再抹上泥塑,来修整石像。”

  王宇告诉我,当时杨老一看到这几个小木桩打入孔的方法,不禁对身边的人感叹,“一看这手艺,肯定是非常有经验的工匠做的。”

  须弥山的消蚀

  随时都能感受到

  我们随时能够感受到须弥山的消蚀——登道上山,脚下的阶梯上,铺了薄薄一层红沙粒。

  须弥山山岩为中粗粒砂状结构,岩质疏松,特别经不起雨水的冲刷,严重时,大雨就会导致洞窟溃塌。

  考古学家会经常提醒我们:你看到的这里所有一切的壮美,终将成为这样的沙粒,在宇宙中灰飞烟灭。

  地球有2.0版,“开普勒452b”上纵然可能有须弥山一样的石头山,也不会再有这样壮美的石窟群了。

  “石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山体仍然是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活动,就像人的新陈代谢一样。”李志荣说。

  我轻轻摸了一下石壁,湿冷,手上沾了几粒砂砾。抬头看石窟内部,仿木结构建造的石制榫卯结构,都已经风化得不见痕迹,只留下不再精致的大石块。像是耄耋之年的人,一面返老还童回到没有被“开凿”过的样子,一面在等待生命的终结。

  “这也是这项抢救历史的工作的价值所在。”李志荣说,事实上,在目前的保护手段来看,人类并没有能力通过化学、物理的方法来阻止石窟老化。

  王宇举了个例子,为了加固石像,曾经有考古队在上世纪80年代对须弥山石窟进行过修复:将化学药水涂在红砂岩上进行加固保护。

  “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修复都存在问题。”王宇解释,比如化学药水的渗透力是有限的,外部看上去更加坚固了,但事实上粗砂砾岩石溶水性很好,一下雨,里头松了,外面还是化学药物铸成的硬体,里外特别容易分离,加上风吹,反倒加剧衰败。”

  偏差不足0.1毫米

  数字石窟将永存

  考古界的共识是:没有能力保护,最好不要动。所以目前对须弥山的保护,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

  “我们现在最好的方法,是用高科技记录技术保留它此刻的样貌。”浙大文化遗产院计算机领域专家、副教授刁常宇,根据考古工作的要求,研发出一套三维数据采集计算系统。

  对每一个洞窟的数字采集,都需要人工拍摄几千张不同角度的照片,然后通过浙大团队研发的三维自动化计算程序,对图片进行合成计算。加上后期的人工处理,最终生成彩色的三维模型图。

  “图像偏差不超过0.1毫米。”刁常宇说的这个数字,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儿粗细。

  目前,45窟的信息采集和三维数据合成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刁常宇透露,接下去,团队有可能利用三维雕刻技术,进行石窟的立体复原,经过对材料的特殊处理,也能够复原石像的沧桑气质。

  将来,如果须弥山风化加速,您没有机会一睹它的真容;或者您跟我一样腰不好使不宜飞4小时、再开车7小时从杭州去须弥山看石窟,不要慌,在浙大,您可以看到一个21世纪初人类打造的须弥山石窟。

  更有意思的是,时空的组合会很奇幻,因为须弥山石窟的隔壁,可能就是鼎鼎大名的莫高窟220窟(也是刁常宇团队的高保真复制石窟作品,本报在2014年11月11日A16版曾作过报道)。

标签: 石窟 责任编辑: 吴盈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