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
摄影陈林森
这个夏天,本报和钱江管理处一起推出暑假亲子自然课,每个周末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观察自然,把自然课搬到公园里来。
第一堂课,我们找了大家都熟悉的虎跑公园,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玩了一上午的水、研究了一上午水;第二堂课的项目更酷:去云栖竹径,听杭州千年古树的心跳。
因为只有20户家庭的名额,很多小朋友上周日没能去体验。但是也没关系,来看看去上课的小朋友在这次的亲子自然课上,玩了些什么、怎么玩的,又学了些什么。接下去,就可以抽空自己去一趟。
现在这么热的天,去云栖竹径还是一个清凉的选择。因为那里种满了竹子、古树,把烈日都挡在了外头,还有清泉小溪带来的清冽气息。工作人员曾经测试过,即使最热的时候,那里的气温要比市区低4℃左右。
千年古树的心跳是“哗哗”声还是“嘶嘶”声?
上周日的亲子自然课,从云栖竹径的古树开始。
古树,说的是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西湖边有很多古树,还有8棵古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树,其中云栖竹径里就有5棵,都是高高大大的千年枫香。
用来听古树心跳的,是医生拿来看病的听诊器。亲子自然课上,小朋友人手一个,听诊器往大树上一贴,都不讲话认真开始听。
过了一会儿,一些小朋友就兴奋地说听到了。那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大家形容得都不一样。有的说是“沙沙”声,像沙漏倒立的声音;有的说是“哗哗”声,像小水流;还有的说是“嘶嘶”声,有点像小虫子在喘气。我们也听了,听到的是“哗哗”声,有点像下水道的声音,轻轻的,缓缓的。
有一位小朋友,拿着听诊器,听听大树的心跳,再听听自己的心跳,问为什么不一样?钱江管理处园林科工作人员说,大树的“心跳”,并不是真的心在跳,而是大树从土地里吸收养分,往树上输送。
如果你自己想去听听大树的“心跳”,以下一些问题请注意哦——
1.云栖竹径里5棵千年枫香在哪里?
进了景区大门,沿着石板游步道走上几十米,左手边一棵至少20米高的大树,是你能见到的第一棵千年枫香。树前的石碑是1997年立下的,编号427,当时树龄已经有1010多年。
沿着游步道继续走,过了云栖竹径的碑亭,再走上10米左右,左手边是第二棵千年枫香,编号436,现在树龄是1020多年。和第一棵比起来,这棵枫香树干稍微有些弯曲,不过枝叶更茂盛。
再走到双碑亭旁边,能看到三棵长在一起的枫香,编号依次为533、534、535。就是另外三棵千年枫香。它们也是杭州最古老的枫香,树龄1030多年。
2.怎样才能听到大树的“心跳”?
听千年古树的“心跳”确实很酷,但是从实际操作上来说,找一些看上去瘦弱一些、年轻一些的小树,更容易听到“心跳”。因为“年轻人”更爱吃,更需要养分来长大。
另外,一定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仔细听。这次亲子自然课课堂上,因为人多的关系,一些小朋友就说没有听到。
3.选择什么时间有讲究吗?
大树吸收养分,也分“早晚餐”。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时,它要开始光合作用,就会大口“吃饭”;傍晚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它又会再次“吃”得饱饱的。
这次的亲子自然课,我们选择了早上8点大树最活跃的时候。傍晚它们“吃晚饭”的时候会怎么样,你也可以去试试。
1.5米的小自然世界里有小朋友看到了和恐龙同时代的植物
竹林下草坪里,有一个特别的体验。我们拉了一根1.5米长的麻绳,让大家沿着这条绳子,拿上放大镜,观察在这个小自然世界里,能看到什么。
有个小朋友首先找到了“香烟虫”,它的学名叫“马陆”,喜欢生活在湿答答、潮乎乎的草丛里。平时瘦瘦长长的,一有人碰它,马上就会把身子蜷成一个小圆环。
小朋友都看得很仔细,一路上的金线草、过路黄、碎米荠,还有迷你型的小蘑菇都被发现了。有位喜欢动物的男孩子,先看到一个金蝉脱壳后的小壳,又看到了蚂蚁们忙忙碌碌地运着食物回家。
徐赫唯小朋友非常专业地说,他看到的最好看最有意思的,是一棵蕨类植物。而且,他拿着放大镜细细地看,还发现叶子上长了黄黄的“种子”。工作人员都竖起了大拇指夸他。
那么,这个蕨类植物到底叫什么名字呢?每天和花草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也说不上来,因为蕨类植物的品种实在太多太多了。
接着,工作人员给大家上了一堂有关蕨类植物的课——
1.它是和恐龙同时代的植物。
蕨类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很久,很多人都说,它是和恐龙同一个时代的植物。据说,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是蕨类植物在地球上最多的时代。
2.它曾经很高大。
蕨类植物在鼎盛时期,个头都很高大,长得像树一样,后来绝迹,变成了化石植物或者煤层。也有一些蕨类植物,长得越来越小,慢慢地生活到了湿润、阴暗的丛林里。它们生命力顽强且旺盛,全世界的温带、热带,都能看到它。
3.我国是蕨类王国。
全世界蕨类植物有12000种,中国大约有2600种。
钱江管理处园林科工人在西湖边的群山里走走逛逛,要是看到长得又好又美的蕨类植物,也会挖一些,改种到云栖竹径,所以那里蕨类植物越来越多。而且因为云栖竹径气温低,又温润,蕨类植物长得也很好。(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