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浙江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日来,浙江在线记者深入德清、长兴、安吉、浦江等地,发掘“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感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乡村显著变化。
浙江在线安吉8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胡芸)安吉,中国竹乡。早年间,安吉竹子与白茶名扬天下;现如今,安吉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安吉自美丽乡村创建以来,始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融合到各项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内涵,不断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境界。
“两山”思想诞生地的村歌
“千年银杏,万顷珠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李俊贤指着墙上的村歌,颇为骄傲地告诉,这是他写的。在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李俊贤是本地的文化人。他至今记得,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曾以山石作为致富资源的故乡,从此走上“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十年来,余村在“两山”科学论断引领下,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先后建成文化礼堂、图书阅览室等场所,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
转型升级以来,村民利用独天得厚的生态环境,纷纷发展农家乐等其他休闲经济,村民潘春林以前是矿山拖拉机司机,后来转行做起农家乐,并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目前全村有民营企业32家,农家乐14家,观光休闲旅游景区3处,年接待游客近100000人次,旅游及三产经济呈现旺盛活力。
看着家乡这些年的巨大变化,58岁的李俊贤将自己的心声化作歌词,再请人谱上曲子,余村村歌由此而来。
双一村家门口的金玉良言
“双喜临门物质精神皆富有,一马当先文化科学大提高”,这是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在双一村体验时写下的对联。
作为竹乡安吉最大的毛竹产出村,双一村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因毛竹丰产曾获得国家林业部和国务院的嘉奖令;上世纪八十年代,更是建起全省首个大型农民文化宫。
走在双一村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一个红灯笼样式的牌子,上面都有一句或两句话,用来描述这个家庭。
在66岁的朱梦熊家门口的“美丽家庭”牌子上,写着: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朱梦熊家里儿女双全,老伴是党员,继母因车祸腿部骨折10年卧床不起,老两口以孝为先,日夜陪护照料,牌子上的这两句话正是对这户家庭的真实写照。
“你看这家写着‘尽忠保国’,如果门口还有‘党员家庭户’的牌子,就说明这家有人是共产党员。”村支书朱学星说,这些既是对已有家风的彰显,也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如今双一村基本实现了户户都有家规、人人都议家训的精神风貌,村里大街小巷两边的墙体上都画满了充满正能量的墙体画,村庄整体风貌有了极大的提升。
竹林下物质精神双丰收
从2008年开始,安吉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并加快推进民富县强双赢目标。现在,安吉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实现12个乡镇全覆盖。2014年,安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0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0.0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22倍和6.4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62元。
百姓不仅口袋越来越满,脑袋也越来越充实。在安吉,各乡镇(街道)积极推进以“文化地标、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农村公共文化综合体建设,农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已经成为省级示范项目,农村数字电影院建设成为全省试点;486支文艺团队活跃在乡间地头,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
依托绿水青山,安吉走出了一条生态立县、富民强县的路子,同时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郁郁葱葱的竹林下,老百姓物质与精神实现了双丰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