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黄娜)从“两富”到“两美”建设,浙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为目标。
“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浙江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近日,钱报记者深入德清、长兴、安吉、浦江等地,发掘“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感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乡村变化和人民内心的幸福感。
德清:
东衡村有个农民藏书第一楼
时逢抗战胜利70周年,德清东衡村陈景超家,一群小朋友正围着他听抗战故事。
自从有了文化礼堂,70岁的陈景超就忙开了,他自荐担任“道德讲堂”的主讲,开设“听陈爷爷讲故事”栏目。
东衡村史上出过四个尚书、十一个进士,还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隐居之地,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让后代了解这些文化,陈景超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做过老师的他经常给孩子们上课。他家中藏书上万册,5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被称为“中国农民藏书第一楼”,他也免费对外开放,供村民借阅。
故事、书香、钢琴声,东衡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殊不知,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东衡村以矿业起家,村里最多时有18家矿场,生态被严重破坏。
面对满是烟尘的乡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迁出去。直到2009年,村里才全面关停矿山。
山又绿了,村民也回来了。他们另辟致富路,50%以上从事钢琴、木皮业,还搞特种水产。
钱袋子鼓了,用于村民活动的文化礼堂、介绍村史发展的和美乡风馆都建了起来,村民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培养。陈景超高兴地说,“村子发展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底蕴就会像白纸,我们要发展特色的村落文化,让农村生活越过越有味道。”
长兴:
泗安的文化生活城里人也羡慕
“客从哪里过,泗安荒山坡。十里乱石冈,野兔不落窝。”这是当年长兴县泗安镇一名学子忆及家乡写的。
如今,连北京来的游客邓女士都说不想走了,“这里的生活太幸福了,孩子可以去文体中心学习,大人可以看书、健身,镇上的电影院和城里同步放映大片,想不羡慕都不行。”
邓女士说的泗安镇文体中心是当地的地标建筑,占地46亩,总投资约1亿元,去年建成使用。一楼是公共文体活动场所,设有泗安旱船、舞狮等非物质遗产展示厅和乒乓球、书画、戏曲、棋类等活动室。
二楼全层都是“春泥计划”活动中心,全部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家长们不用担心孩子没人管。正值暑期,孩子们有了免费培训班,书画、剪纸、国学、陶艺等,淘气的男孩子还能学本地非遗项目舞百叶龙。
三楼设有图书馆、社区教育中心,常年开设电子商务、苗木种植等课程,已免费培训一万余人次。
健身俱乐部就在北面一楼,游泳、跆拳道、瑜伽等,项目并不比城里少。
去年6月,泗安镇还新建了浙江省首家乡镇影院——泗安百叶龙电影大世界,所有新电影与大城市同步上映。
“现在,泗安镇每年投资25万元,免费发放文化惠民券1万张。”泗安镇党委书记徐卫勇说,文化惠民券优先受益群众主要是本地的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企业优秀员工、新泗安人。
安吉:
双一村家门口的金玉良言
“双喜临门物质精神皆富有,一马当先文化科学大提高”,这是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在双一村体验时写下的对联。
作为竹乡安吉最大的毛竹产出村,双一村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因毛竹丰产曾获得国家林业部和国务院的嘉奖令;上世纪八十年代,更是建起全省首个大型农民文化宫。
一棵400年的古银杏树伫立村口,村容环境干净整洁,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红灯笼样式的牌子,上书家风家训。
隔几步路的就是朱氏宗祠,是安吉全县唯一一所祠堂。双一村朱氏家族是南宋思想家朱熹的后裔,800多年前的家规便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教训子孙、毋作非为”,现在村里孩子都会背。
全村子孝孙贤、邻里和睦,如今双一村基本实现户户有家规、人人背家训的精神风貌。
从2008年开始,安吉就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实现12个乡镇全覆盖。
数据看浙江
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329个,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春泥计划”已覆盖全省81.7%的行政村,受惠农村未成年人达377万。
如今,全省97%以上建制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9%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65%以上建制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养老服务覆盖近70%建制村,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9%,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