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专题】“我的美好家园”微征集大赛作品展示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看杭州十年绿色发展之路
2015年08月14日 09:17:43 来源: 杭州网 刘兆亮 周丹红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安吉余村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到现在,刚好是10年。

  10年前的8月,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中说: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常说,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其实通俗地讲,就是“两座山”都要,这是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发展观念的不断进步,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杭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为此,快报记者特地走访了一个村、一家合作社、一对父子,看他们如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全村致富,让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一个村

  富阳文村有什么?凭什么?

  建成全省美丽宜居村庄样板

  文村在哪里?离杭州有多远?

  从城西出发,过临安,再下高速,走山路去寻找,刚上杭徽高速时,导航报里程,距目的地,60公里。

  我第一次知道文村,也第一次去那里,听说它是个古村,有400年历史,但浙江这样的古村,有1000多座呢。

  然而,6月15日这一天,李强省长去了文村,再往前,频频从杭州过去的,还有著名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他在文村建的14套民居已封顶。

  穿过杭徽高速两岸的山色湖景,再经过有溪流傍依的山间小路,车行1个半小时,到了地属富阳洞桥镇的文村。

  村委一楼办公区,从洞桥镇下派蹲点的郎勇明,刚送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中学生参观团。学生们除了用脚步慢慢穿行文村的旧宅和新居外,还带去了一架航拍小飞机,在文村上空缓缓飞行,拍下宽幅全景画面。郎勇明拷下了航拍机拍下的文村,正点开来看。大家都凑了过去,文村村主任沈樟海,身子往电脑前突然挤进一个身位,用力地手指一处老宅,“这里,这里,我就生在这栋老房子里”,像是第一次看到他已经住了40多年的村庄。航拍画面让沈樟海这样激动的原因是,“我家的老房子,在绿水青山中,那么漂亮啊!”

  楼梯“当当当”地响,走下来一位硬朗的老人。听说要他讲文村,老人面带微笑,讲起就停不下来:

  文村原先叫文溪村,村名就是由山跟水组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呢,就代表村后面的山头,现在柏树长得太高,看不到了,原先就是一个笔架子模样,还有砚台呢,大家都叫它“文峰”,村前那条溪水,从来没有干过,下暴雨有山洪时才浑浊一点,过两天又清回来,组合在一起就是“文溪”了,后来大家把溪去掉了,直接就叫“文村”。

  老人30年前,从富阳林业部门退休,没留在城里,再回到文村。“老伴跟文村的山山水水都还在这里呢,退休回这里是最好的。”

  第二天早晨六点多,我们在文村最深处的天井山脚下,又见到了沈献潮老人,他穿着轻便,摇着小扇,慢走晨练。

  他的邻居陈樟龙,停在山脚下,摇下车窗,跟老人握握手,夸他的身子骨硬朗。做过林业的老人,也赞了陈樟龙一句,天井山被你搞得不错。

  54岁的陈樟龙,20年前承包下文村深处的一座山头,在那里种树、养殖,一棵树没砍,还种了很多树,养了很多家禽。那天早晨,蓝天白云,文村的天井山山峰,一块突出的大石头上,有一群白色山羊,陈樟龙指着山头说,自己放养了一百头山羊,现在是有三百头还是四百头,已经说不清了。

  这段时间,他经常开车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到周边的休闲山庄体验,想让大家联合起来,多开几个休闲山地农庄,节假日游客多了,他的天井山顶,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店多才能隆市。

  文村村书记黄健军透露,文村已经来了做休闲农业的大鳄,北京的阿卡农庄,投资要好几个亿,专门选好地方,富阳那边是在黄公望,已经做起来了。

  黄健军在文村做了25年书记。他笑着说,都超两届了,明年就要退休了。他说,省长来了,市委书记也来过,王澍老师来了,投资休闲观光农业的资本也进来了,江苏、安徽那边的考察团也来过,文村到底有什么?文村凭什么这样?

  “很简单,20多年来,真的没让污染企业来这里过,就算小五金加工,工厂也不能设计成厂房样子占耕地,老房子不拆,水稻田、桑田还都跟20年前一个样,从村子里走出去再回来的,田间地头,都还是记忆中的模样。王澍老师就看中这点啊,他设计的民居,是要拿到国际上参展的,那时候,文村就是国际知名了。”

  前天早晨,离开文村时,在村子中间的农田边,村民严大姐赤着脚在翻番薯藤。她把那些藤蔓上,有些“小脚”一样,准备往下扎根的,都给提溜起来了,不让它们再跟泥土接触。严大姐说,要是这些“小脚”扎下去,就会生出很多小番薯,真正主干上的番薯就长不大了,不能为了长得多,任由它们来长。

  我反复琢磨严大姐的种番薯经验,这其实跟文村20多年来,保持绿水青山,没让那些可能破坏生态的“小脚”扎进来的道理一样,真的是让文村的未来变得更大,更阔啊!

  沈樟海家的老房子,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外墙颜色像泛黄又烟熏过的宣纸,房顶是青砖黛瓦,飞起的草种落上去,稀稀拉拉长着草。

  我跟文村的妇女主任周位群,一起到那房檐长草的老村里走,沿着从远山一路“哗哗”流下的山溪边小路,路上遇到每一个大人和孩子,周位群都在他们面前站一下,用听不太懂的方言,找到一个很亲和的话题,寒暄几句。

  她们说话时,我看了看一侧的溪水,里面能看到小鱼在逆流上顶,身子都被缓坡流动的水流冲得斜侧着身子,像是天空被风吹动的鸟群。再走到溪水上游,走过老旧的明清民居,就是建筑师王澍设计的新居。

  新居式样有8种,有的是青色条石垒起,里面有天井、灶台,竹片排成的一面装饰墙,还有的墙面直接是村子里的黄黏土,房顶的土瓦片,也是从原先一些破败的老房顶上取来,装土瓦片的师傅说,40个平方米的房顶,装3600块土瓦,这个排法、用量,跟原先的老房顶也是一致的。

  周位群是70后,她说,王澍老师看到文村这么多老房子、老银杏树,还有待人和气友好的老人(我到一位老人家里,她一会儿拽出凳子给我坐,一会儿满屋子找东西,最后拿出暄腾腾的馒头,硬塞过来——记者注),修造的新民居,样式是新的,但石块、砖瓦等等,都是老底子的,年纪大的人,看上去也会熟悉、亲近,等造好搬进去住,感觉会更好。首批这14幢新居,可以住20户人家,都是原先老村破旧、不能再住、需要保护起来的老房子迁过来的。

  名片:

  去年6月,由省住建厅牵头,联合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和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在富阳洞桥镇试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由中国美院王澍教授主持规划设计。其中,文村是先行启动区,目前,14幢新农居的主体工程已结顶。

  一对父子

  吴山脚下父子俩“插队”桐庐山村18年

  1974年,吴山脚下有一个叫钱万强的年轻人,背着包袱来到了桐庐分水江边的分水镇“插队”。他每天要干的事情是跟着房东干农活、养牛养鸭。

  一干就是四年,钱万强返回杭州工作,当过采芝斋职员、干过卖腌货的个体户、出租车老板。

  1998年,即将变成老钱的钱万强,重返分水镇,包下了1000亩山地,办起万强农庄,从头创业。

  做了几年,年纪越来越大,体力自是不说,年轻人的营销手段、消费习惯又是怎样?

  老钱思忖了多日,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把儿子钱源“拉下水”。钱源“诉苦”,从2007年开始,就被老爸“逼”着扛锄头、养猪仔。想不到这8年的坚持,出了大成绩。

  现在,万强农庄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每年游客超过5万人。去年,甚至有风投找上门,愿意花估价的5倍买走万强农庄。

  我们请桐庐宣传部推荐一个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能人,对方说:这对钱氏父子,你们一定要来访访,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上午,我们从杭州市区出发,经桐庐县城,沿分水江往西,过白沙大桥,两小时后,到了万强农庄。

  “少庄主”钱源站在门口等我们,白T、工装裤、板鞋,剃板寸头,和城里小伙一样打扮,唯一不同的是皮肤黝黑。

  “好好的城里生活不过,为什么跑到农村当农民?”我问。

  小钱说,是为了陪爸爸老钱。

  老钱当初听了下乡时老房东的建议,想承包一个山头试试看,顺便解决一下村里的就业问题。

  “一开始规划比较短,计划投资50万元。”包下山地前,老钱家里已经有三辆出租车,车老板的日子过得蛮舒坦。

  包下山地后,面对1000亩长满杂草的山地,未来40年怎么用,老钱没了谱。

  求助当时的农大老师,他们给出的建议是分三部分建设:一是养猪,头一批养了26头母猪、一头公猪;二是种花卉苗木;三是种果树。大家还建议尝试循环生态型农业,猪粪、猪尿则用来给果树施肥、浇灌,环保又省钱。

  最初的两年,城里人老钱吃尽了农活的苦头,出栏的猪还不如死掉的猪多。没办法,老钱咬咬牙,每周一到周五在山上蹲着,周末回家除了看看家里人马上跑到农大去“取经”。

  在小钱的印象中,青少年时期的每个寒暑假,都会跟着老爸到农庄,“那时候,只有一口井、一个土房子,晚上睡在土房子里潮气可重了,水井里有蚂蟥、猪圈里有蛇,路也没有、都是茅草,晚上不敢出门!”

  陪着陪着,小钱学会了给猪配种、调配猪饲料、给果树打农药……哪个工种缺人,随时可以顶上。

  从1998年到现在,农庄一直在变,最初只是养猪、果园、花卉苗木三大主业,后来又加上了生态旅游,现在旅游这块产值可以达到总收入的1/3。

  更有意思的是,生态旅游成了农庄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

  万强农庄的果园品种很多,梨、桃、猕猴桃、杨梅、桑葚都有,没有生态旅游,果园和当地村民蔬菜基地的销路一直打不开,小钱甚至还尝试在高银街开店卖有机农产品,但效果都不太好。

  生态旅游搞起来后,每年5万多客流量,立刻就把果园跟村里的农户蔬菜给解决了。农庄跟周边3个蔬菜基地建立联系,农庄的游客都可以去蔬菜基地体验蔬菜采摘、购买。而山庄每年五千多头猪产出的猪粪除了浇灌果园,每天还会定时有槽罐车送到周边的蔬菜基地作为肥料。

  每年五六千头猪、果园的收入、旅游收入……七七八八加起来,小钱说农庄其实几年前年产值就超过3000万了。最重要的是,农庄所在的新龙村农业也被带动起来。现在每年过年前后,村民都抢着请钱氏父子吃饭。

  接下来,小钱打算做两件事:一是新引进皖浙花猪,这种猪产值高、肉质好,今后会陆续取代目前国外引进的“外三元”品种;另一件事就是沿着分水江建临江休闲区,打造高端休闲别墅。

  临告别,我想给小钱拍个照,他特地站在了山庄最大的土房前,身后“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八个红字在白墙上特别醒目。小钱说,这是特地请人写的,可以好好激励自己。

  名片:

  老爸钱万强,1974年在桐庐分水镇“插队”;24年后重返分水,包下1000亩山地,办起万强农庄。

  儿子钱源,20多岁进山当“农民”,一晃已过而立,是农庄的技术员,也是营销员;是账房先生,也是网站运营总监,哪个工种缺人,随时可以顶上。农庄之外,他还是当地新龙村的荣誉村民、杭州市十佳农村青年兴业带头人、桐庐县青年创业者之星。

  一家合作社

  江湖传言:杭州市面上有大半的秀珍菇,来自千岛湖一家农业合作社。只要它家出品,必是精品,外形悦目自是不说,鲜嫩滑爽的味道自是一绝。

  果真这么牛?我们决定去探探究竟。

  要不怎么说好货出深山呢,这前去的路上,果然有点长。我们沿杭徽高速向西,一个半小时到昌化镇后,靠着导航又在百转千回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1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临岐镇林坑坪。

  这是个U形山坳,山坳口一条深溪,水绿得发青。路边农田干活的大伯说,这溪啊,要流到山那面的千岛湖。

  要找的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建在山坳里。他们新搭了19个白色棚子,是新投产基地,保湿浸棒、温差刺激、出菇、冷藏、包装……都在这里面。

  我被棚子外的一堆“黄沙”惊到了,像小山一堆,是又要建棚子吗?

  “那不是黄沙,这是我们的宝贝桑木屑。”合作社负责人祝章武笑了,我们这里有很多农民养蚕,桑枝剪下来扔了可惜,我们就收过来,680元足有一拖拉机。桑枝可是好东西,药书上说能入药,用来当秀珍菇养料,种出来的菇更嫩、更糯。上海人最喜欢我们的菇,供不应求,勾庄我们有7个分销商,都是先打钱,等着我们发货。

  边说边走,他领着我到了“出菇车间”。一排排菌棒层层错开码齐,走近看,菌棒头上已开出瓣瓣小白花,只需几个小时,秀珍菇就能从筷子那么粗长到手指那么粗。

  隔壁车间郑子雅大姐正在剪蘑菇。“菇太嫩,不能用手掰得用剪刀,挑小手指粗的,离根三分之一的地方,轻轻用劲。”郑大姐教我:“掉下来,手要接住。”

  采蘑菇的小伙子——我,上场了。试剪一根,没接住掉在地上,刚想捡起来,祝章武就说:“脏了,不能要了。”“这不浪费了吗?”“不浪费,有人来扫,到时候跟菇蒂、菌棒一起粉碎,倒进沼气池里,再不然就卖给蔬菜合作社,当肥料用很好。”

  采下来的秀珍菇转移到冷库存放。拉货的司机每天早上会从勾庄拉一车新鲜蔬菜到淳安,回去的时候顺带把秀珍菇带上。傍晚就能到勾庄,天亮前送到上海。

  祝章武现在是合作社负责人,说起来,他是“半路出家”。

  2007年,祝章武岳父王长武还在镇上当农业科技员,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生态农业,树不能砍,水不能污,怎么办?

  县农办根据千岛湖周边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探索食用菌大面积、反季节种植技术,王长武被委以重任。同年,金溢农食用菌合作社成立。

  “合作社实行参股制,多少不限。那时候村民不相信冬天的蘑菇夏天能种,没人愿意参加,他们更习惯干熟悉的事,比如养蚕、种菜。”祝章武说,“有几个胆大的入了股,钱不多,100块,亏了也不是很心疼,万一成了呢,是不是?”

  祝章武是合作社成立第二年进来的,之前他在杭州开了家小店,老婆在超市上班。现在,他接过老丈人的担子。

  “合作社目前有55户村民参股,产值在1000万左右,纯利润一年七八十万。”祝章武说。

  收益稳定了,受益最大的是当地村民。

  “一年在我这里领工资的人有200多,大部分是有点年纪没有出去打工的村民,农闲时到合作社帮忙赚点零花钱,农忙时回家养蚕、照看照看家。”合作社财务鲁建汉说,最多的人一年能领四份钱,参股的分红、年底分红、卖桑枝条、还有打零工的钱,一般一个人能挣个3万多。

  合作社还在培养附近的一百七八十户菇民,卖不掉拿过来,他们帮着卖。

  虽说销路不错,但未来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必须做好,好几百人靠它吃饭。”祝章武考虑发展时下流行的“互联网+”,联合淳安七八家经济合作社,有养甲鱼的、种有机蔬菜的、养蚕的,大家抱成团成立一个大农业合作社,选出一个“董事会”,定期交流经验,探讨怎么把绿色生态经济搬到网上去。

  名片:

  响应全省生态乡村经济号召,淳安临岐镇农业科技员王长武,带着村民成立了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一个最初村民不愿入股的合作社发展成年产秀珍菇700多吨,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知名农村经济合作社。

  现在祝章武接过了合作社的担子,他尝试拥抱互联网经济,带领200户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去年,合作社被农业部等9部委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都市快报)

标签: 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