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宜昌8月19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胡昊 倪雁强 编辑/沈正玺) 在异乡长眠了70多年后,与湖北宜昌的一抔土、一壶水融为一体的3000余抗战阵亡浙江子弟兵,今天早上启程被送回家乡。
湖北宜昌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金鱼坪,一条山溪从山谷中穿过,靠着一侧山边的,是一条高速公路。正是在2010年这条宜巴高速建设的时候,工人们意外发现这里埋着3000抗战阵亡将士。当地文史专家鉴定后说,这些遗骸绝大多数属于由浙江子弟兵组成的国民革命军75军。
浙江战士英灵回家
高速桥基边的黄土地因为下雨变得特别粘,踩在上面会粘上一脚的泥。浙江安贤陵园的负责人李钢单腿跪在地上,捧了两把桥底下的干土,放在从杭州带过去的红布中间,用手拨拢到一起,用红布的四个角掖好,包成一包。
四个透明的骨灰盒,装载了代表被宜昌水土滋润着的3000名浙江子弟兵的英灵。为了不打扰志士英魂,这次仅请回了那片和浙江儿女融为一体的水土,安放到杭州安贤园,而烈士的遗骨将在当地在建的陵园长眠安息。
相比较7月从湖南春华山迁移118名浙江籍阵亡将士英灵的场面,今天上午的“阵势”明显小了很多。除了浙江和湖北两地“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外,就是杭州和宜昌殡葬协会的代表,还有少数几家两地的媒体代表,“我们爱老兵”网理事长吴缘告诉记者,为的就是不打扰英灵,安安静静带回浙江。
周边的百姓听说浙江英烈的“娘家人”来移灵,也围在路边,远远地看着。他们从2010年就知道这里埋葬着抗日将士,但并不知道这些阵亡将士绝大多数来自浙江。一位姓王的村民告诉记者:“修高速公路的时候,才知道这里有埋着人,但就是不知道这些是参加抗日的战士,连一块墓碑都没有,叫什么名字也都不知道。现在好了,他们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96岁老兵说浙江兵打仗很英勇
距离南边村不到10分钟的车程,就是96岁的75军预四师老兵黄祖湘的家。老人很健康,只是听不懂普通话,在儿子的帮助下,老人向记者诉说当年75军战斗的情况。
当年的预四师,相当于后备部队,除非到了战事紧急的时候,平时是轻易不能动的。1943年,75军受命反攻宜昌,打到最危难的时候,预四师被派上战场,而老人头上的大包就是那时留下的。
“那时进攻曹家大垉,当时日军一发炮弹打到我身边不远处,我马上卧倒,才躲过这一炮,卧倒的时候,头上撞出个小拇指一样的包,一开始也没留心。”老人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包不但没有消退下去,反而更大了,现在有一个鸡蛋那么大,“现在也随它去了,不在意的。”算起来,这个包已经跟了老人73年。
当时那枚炮弹还让老人震聋了好几天,“连长叫我下阵地去休息,过了好几天才恢复”。
对于来自浙江的战友们,老人也有印象。老人说,虽然平时没多少交流,“我听不懂他们说的,他们听不懂我说的,大家不会说白话(普通话)”,但老人对浙江士兵还是很有印象的,“打仗很英勇啊”。
当地建陵园9月下旬完工
在3000浙江子弟兵埋骨之处的对面,就是宜昌时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项目部。路边停着的两台挖掘机意味着这个陵园的土建已经进场施工了。
项目的管理员陆先生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以宜巴高速公路为界,陵园的每一边都有十多亩土地,“现在环境就是这样,高速公路就在那个位置了,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去建设这个陵园,这可能也是全国所有陵园里,比较特殊的一个造型吧”。
陆先生说,这两天雨下得比较大,整个山坡都是泥浆,所以挖掘这块也比较麻烦,暂时停掉了,“到高速底下和那边,就会更加谨慎,那边也埋着抗日将士的遗骸”。
根据计划,陵园到9月下旬就能完工,“到时候就可以看到成片的松树林,代表这里埋葬的抗日将士”。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