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山门小学西侧
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为了培养抗日救亡青年干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于1938年1月15日借用原山门畴溪小学校舍,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简称“抗日干校”)。该校对外称“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粟裕任校长,黄先河任副校长,黄耕夫任教导主任,邓扫空任总务主任。学员主要来自温州各地进步知识青年及少数工人、教师等,以及来自丽水、台州、宁波、绍兴和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共计100多名。学校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等4门课程。粟裕亲自讲授游击战术,刘英也时常到该校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在山门期间也到过干校向学员作形势与任务的重要报告。3月15日,抗日干校提前结业。部分学员组成随军服务团,随粟裕北上抗日;部分学员组成新四军流动宣传队,深人闽浙边各地宣传抗战;多数学员则被分配到浙南各地和全省其他地方开展斗争。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这些学员南征北战,大多数成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的骨干。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舍原址呈U形,东西两边各有1幢6间两层木楼和1间厢房,称为东楼、西楼。楼下为教室,楼上为教员和学员寝室。北边的耶稣教堂作为大礼堂。现仅存西楼,占地面积210平方米。校园里有一片桂花林,为刘英、粟裕当年种植。1985年,西楼经整修辟为抗日干校纪念室。纪念室门口上方,悬挂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匾额。198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抗日干校校长粟裕在京病逝。5月,遵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敬撒在抗日干校旧址的桂花林中。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于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