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梁国瑞) 如今,一部手机在手,吃穿住行都有:网上购物送货到家,出门“专车”接送,大厨随时登门烹饪,甚至美甲、按摩、洗衣、洗车这样的事,都可以坐等服务上门。这既是互联网创新的时代红利,更是大众创业滋生的全新社会状态。
社会变革期,新兴业态与传统行业、现行法律、政府服务与监管方式之间,必然产生或多或少的龃龉甚至冲突。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正在努力转型做“服务生”的各级政府,做好准备了吗?
大众创业,氛围要营造。不久前,一位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决心放弃创业报考公务员,而理由听起来有点“搞笑”。这位年轻人说,自己创业的方向是服务业,但谈了好几个对象,对方父母都拿“工作不稳定、未来不可期”来说事儿。这让年轻人感慨,对于创业创新者而言,除非做出成绩,在起步阶段,多少会受到社会偏见。
笔者认为,尊重创业、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是现阶段政府应该努力营造的。
对于创业者而言,划清界限尤为重要。前段时间,“专车”平台运营的合法与否,曾在社会各界引起大讨论。尽管如今已有不少地方以“非法营运”为由,明令禁止“专车”,但这一创新服务的合法与否,仍然没能取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同。
大众创业是市场行为,但规则制定却是政府该做的事。如果这名“服务生”服务到位,就应早早拿出“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政府应该干什么;给出“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明确企业不能干什么;抛出“责任清单”,“法定责任必须为”,以最大的诚意和善意,穷尽一切支持创业创新。
与此同时,政府从“管理员”向“服务生”转变过程中,一些已难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需求的法律、部门法规,也应适时修改调整。这一切,事实上都是为大众创业清障、松绑。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连猪都能飞上天。如今,各式各样的大众创业已成燎原之势。政府这名“服务生”,应该赶紧自我松绑,主动跟上趟,倾力拥抱大众创业时代。就当下而言,采用互联网手段,打造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减少创业创新成本,对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和资金支持,都是可行之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