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郁达夫,殉难于1945年。7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他的家乡富阳,以“抗日英烈”的名义,缅怀他。
他的死因成谜,至今未见骸骨,留下的却是一颗赤子之心。
前天和昨天,知名作家、郁氏家属、东南亚文艺界代表、南行文化人后裔代表等,一起来到郁达夫的故乡富阳,以座谈、参观等形式,纪念郁达夫烈士殉难70周年,追忆这位惟一以作家身份入选且牺牲于海外的爱国烈士。
他们看的、听的、说的,把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拼凑出一个铁骨铮铮的郁达夫。我们的记录也将从1937年开始。
风骨“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1937年12月18日,郁达夫写下这句话赠给程力夫先生。
1942年6月初,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因其早年留学日本,附近的日本宪兵队得悉他精通日语,要求他充当通译。
一时间,关于“郁达夫自愿充当日军通译”的谣言四起,很多人避而远之。
郁达夫没有申辩,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上演“无间道”,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当地居民。胡愈之、王任叔等流亡抗战文化人,都曾受过帮助。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1942年,他在《离乱杂诗》中写下了自己时刻为抗战而牺牲的决心。
直到无线广播里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郁达夫非常兴奋,抗战胜利,回国的日子也不远了。
8月29日晚,郁达夫小女儿郁美兰回忆:“听长辈说,当时父亲正在家里和几个人聊天,进来一个印尼宪兵,说有人找他,请他出去。父亲让他等一下,换身衣服就出来。那个宪兵说,不用,很快的,就几句话。父亲便穿着拖鞋随他走出家门。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几个小时,他的女儿出生了,这个女孩永远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她就是我。”
郁达夫的死因,至今成谜。
上个世纪,研究郁达夫的日本学者铃木先生,着手考证郁达夫的死因,他沿着当年郁达夫避难的线路寻找当事人与知情人,做了大量的调查,写下《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一书,将郁达夫遇害真相公之与众。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队一个分队长下令杀害的。
1952年,郁达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郁达夫入选中国首批“三百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作家、出版家胡愈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富阳市心路改名达夫路
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周二开放
8月29日,郁达夫的故乡富阳举行纪念座谈会。
富阳区委书记姜军说,最近在富阳撤市设区调整地名时,民意投票将原市心路和市心北路改名为达夫路,道路南接郁达夫公园,路北有郁达夫中学。
富阳还在30年前就设立了郁达夫文学奖;2010年,富阳又和省作协江南杂志社还合作推出郁达夫小说奖,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文学奖项。
在富阳之外,有关郁达夫的各种纪念,也在同时展开。
9月1日,位于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修葺一新后将对外开放。
1935年建的这座小楼,七十余年来曾作为不同单位的办公用地。今后,它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郁达夫的生平事迹、文学著作、书信来往、各界人士的追忆和评述。
风格“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
大学路东面的场官弄,一座白墙黛瓦的宅院刚建不久,因从事进步文化活动,郁达夫离开上海在此落户。
1937年的元旦,寒风萧瑟。敏锐的政治触角让郁达夫对国内的形势作出了准确预测:“1937年,或者是中国的一个转机;1937年,也许是中国的一个濒于绝境的年头。”
百无一用是书生?郁达夫可不是这样想的。1913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在日记中写道:“……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
文如其人,他的爱国情操如他的文章一样,辨识度极高。1937年的郁达夫,并没有躲进“风雨茅庐”,他以笔代戈,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宣传之中。
1937年10月,郁达夫来到福建,成立了福州文化界救亡会,随后编辑出版了《文救周刊》《小民报·救亡文艺》等。
这年冬天,正是郁达夫废寝忘食执笔抗战最紧张的时候,老家富阳沦陷。消息传来:70多岁的母亲,因不愿伺候日军吃喝,躲进了后山。风雨交加中,饿死在山洞。
听闻噩耗,郁达夫几近昏厥。
来不及脱下丧服,他接到了郭沫若的来电。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成立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他电邀郁达夫出任设计委员,进行“笔尖上的抗战”。
1938年,郁达夫辗转浙东、皖南等抗日前线,以一名爱国志士与战地记者的视角,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中国军民的不屈。
1938年底,他又自福州抵达新加坡,担任新加坡文艺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接手《星洲日报》副刊《晨星》。
“他当年就是新加坡华侨抗日第一人,没有之一,就是第一号人物。”新加坡文艺协会原会长骆明说。
郁达夫还在新加坡成立了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亲自授课宣讲。
“有人说他是‘颓废文人’,他在战时青年干部训练班上课时问大家‘我颓废吗?’大家都说不是,他便高兴起来。”训练班学员方修回忆说。
从新加坡撤至印尼后,郁达夫还多次帮助当地的爱国抗日志士。“父亲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做通译,帮忙偷偷销毁信件、传递消息……”郁达夫的儿子郁大亚说。
为帮助流亡文化人解决生活问题,郁达夫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开办了“赵豫记酒厂”,自己任老板,招了20来名职工。
他常常暗地吩咐酒厂工人,卖给日本兵的酒里酒精浓度越高越好,“我十分憎恨这帮杀人不眨眼的大魔鬼。我是一介书生,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杀死敌人,但我可以用酒精作为武器,使他们慢性麻醉而死。”
风度“民众与民众间的同情,也仍是一样的存在着……”
除了鼓舞抗战士气,值得敬佩的还有郁达夫的“世界眼光”和“民族胸怀”。
“精诚团结,持久抗战,区区倭寇,何难一鼓荡平?唯战线后之生产问题,战胜后之建设问题,却为我民族目前之最大课题。”——1937年《“九一八”六周年的现在》
“立国在这物质文明进步极速的时代,自然须注重科学……但是人格的修养,精神的健全,是创造物质运用物质的根底……”——1939年《语言与文字》
1939年至1942年间,郁达夫共发表了400多篇支持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文章,针砭时弊、富有远见。
哪怕对待中日关系,郁达夫依然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家与国家之间,虽有干戈杀伐的不幸,但民众与民众间的同情,也仍是一样的存在着……”
郁达夫的孙子郁伟说,“祖父带给我的最大精神财富,除了爱国,就是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广袤的视野。”
新加坡文艺协会创始人骆明说:“郁达夫所做的都是为人民,对我们今天都能够产生影响。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应该把他列为一个好人,列为一个勇士,列为一个战士。”(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