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特稿(记者李文学)八一军旗艳,今日分外红。2015年9月3日,亿万人民再次瞩目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在这里举行。步伐铿锵、铁甲风驰、战鹰翱翔……这场传承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传递和平与发展的阅兵盛典,振奋了民族精神,展现了时代风采。
“9·3”胜利日,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装饰一新的天安门城楼更加金碧辉煌、庄严雄伟。天安门广场上,“长城”雄壮巍峨、“和平鸽”展翅高飞,“1945”和“2015”两个数字年代景观闪耀夺目。
70响礼炮响彻云霄,200名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端的旗杆基座。由千余人组成的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首次亮相的解放军千人合唱团和全场观众齐声高唱,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10时19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奏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国产红旗检阅车,开始对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队进行检阅。
脸上刻满历史的抗战老战士方队、身上披满战功的抗战英模部队方队……检阅车从一支支英雄的队伍前徐徐驶过,三军官兵精神抖擞,英姿勃发。从诞生于南昌城头那天起,这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经风浪不迷航,屡历艰险不动摇,铸就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不朽军魂。
整齐列阵的坦克,昂首挺胸的火炮,巍然屹立的导弹……检阅车从一台台先进装备前徐徐驶过,铁流滚滚,气势如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我军已基本形成以新型主战装备为骨干,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相协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习近平洪亮的声音在长安街上空回响。“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声震九天。
10时41分,分列式开始了。空中护旗方队悬挂着国旗、军旗呼啸而至,2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70”字样编队飞行,突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表达人民军队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7架教练机拉出七道彩烟,美如彩虹,象征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中华儿女,气贯长虹,奔向未来。
300余名抗战老战士和支前模范,首次参加阅兵。这是从苦难辉煌中走来的英雄壮士,这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光荣前辈。70多年前,他们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向抗战老兵致敬,体现了整个国家对他们的尊重和惦念,也是一次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浓缩辉煌战史,传承英雄血脉。受阅的10个英模部队方队,按照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四个模块编组,由英模部队群体所在现役部队的官兵代表参阅。他们的所在部队走过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其历史浓缩着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展现着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英雄旗帜,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英雄精神,持续激荡在受阅官兵心中。
这一刻,无论在乡村,在城市,在电视前,在手机上,还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所有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世界都能听到新中国从贫弱到富强的铿锵脚步。
“中国智慧”锻造大国利器,“中国创造”铸就金戈铁马。27个装备方队分为地面突击、长空反导、海上攻防、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后方保障六个作战部队模块,展示的武器装备均为国产主战装备,84%是首次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我国武器装备建设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这些符合实战要求模块的组成,更是体现了人民军队对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准备与思考。
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的18辆两栖突击车身披蓝色海洋迷彩,1分成5个排面,像一阵蔚蓝色的波涛驶过天安门,在长安街掀起一道绚丽的蓝色狂潮。白色反恐突击战车载着头戴防弹头盔、身着反恐作战服、手持自动步枪巍然屹立的钢铁战士隆隆开进,引万众瞩目。
无论是陆海空二炮和武警等军种部队,还是装甲兵、空降兵、防化兵等兵种专业部队;无论是坦克、火炮、导弹等战斗装备,还是雷达、通信、后勤等保障装备,都在这次阅兵中进行了全景式展示。
战鹰列阵,呼啸苍穹。此次阅兵,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10个空中梯队、近200架新型战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参阅飞机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以侦察、预警、歼击轰炸飞机为代表的4型机组成的海上巡罗机梯队,既是首次接受习主席和祖国人民的检阅,同时也是按照未来海上联合作战任务参战兵力编组而成。
“辽宁”号航母舰载机联队的5架歼-15,排成V字箭形队列通过,还放下尾钩以示致敬。这是中国海军舰载机首次参与盛大阅兵式,将成为中国海军航空力量崛起的一个标志。
预警机、轰炸机、加油机、歼击机……一一受阅。每一架战机,都如同一个舞动的音符,在碧空中合奏出恢宏壮丽的交响。
11时35分,分列式结束,现场放飞7万羽和平鸽。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为这次阅兵作了一个准确生动的诠释。它们带着我们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飞向蓝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