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江生态清淤工程淤泥干化处理。江晨摄
编者按:当前,全省“五水共治”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清三河”、疏浚河道过程中,清理出的淤泥该往何处去,成为各地治水面临的共性挑战与难题。淤泥的存在有哪些危害?目前河道淤积的情况如何?还有多少淤泥有待处理?各地探索出哪些好方法?本报记者进行深入调研与剖析,今起推出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浙江在线09月06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江晨)“几十年前,我们跟着父母去捻河泥,既疏浚河道又积攒农家肥。”浙江省水利厅河道总站副站长王卫标谈起河道清淤,言及儿时回忆。彼时尚无化肥,捻河泥这种千百年来江南最盛行的农事活动,在不经意间肥了田地、又完成了河道清淤。然而,农田减少、面源污染增多、治水压力日益吃重,河道淤泥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淤泥来“袭”,省“五水共治”办公室负责人说,了解“淤”情、认清形势,是当务之急。
现实
全省年淤积量一亿立方米
每一条河都有其生命力,千百年来,河道淤积、改道本是自然规律。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河道两侧人口集聚,清淤疏浚作为河道治理的主要措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淤不仅能拓宽河道、提升其行洪排涝能力;挖掉些淤泥,也使得原来河道沉积下来的工农业等内源污染被消解,改善水质环境;它还打通了断头河,促进了水体的流动性,为农业灌溉蓄水提供便利……王卫标介绍,一直以来,河道清淤的目标就是让水流“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
“清淤主要集中在河流中下游,那些水流平缓、淤积较为严重的平原河网地区。”王卫标说,我省淤积较严重、疏浚工作量巨大的,主要集中在杭嘉湖、萧绍宁、温黄、温瑞、瑞平等地的平原河道。以乐清为例,要实现河道完全清淤,需要处理淤泥约900万吨。
全省大约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已清淤和还需清理的淤泥分别有多少?资料显示,从2003年我省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起至今,全省共清淤河道44000余公里,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其中完成清淤50多亿立方米。
“自‘五水共治’全面启动以来,河湖清淤疏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王卫标说,由于河道清淤由各地具体落实、淤泥清理也不可一蹴而就,目前很难计算全省还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但河道总站对各条河流的节点——湖泊进行了初步测算,目前全省还有2500余个湖泊未清淤,总淤积量为1.1亿立方米,平均淤积深度约为0.8米。
今年初的温州“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温州市政协委员李星涛通过调研后估算,全省河道淤积总量已经达到22亿立方米,每年平均淤积量约1亿立方米。
应对
多种处理方式各有利弊
在我省,清淤疏浚主要有抓斗式挖泥、水力冲挖和绞吸式挖泥三种传统方式。
抓斗式挖泥主要应用于小河小浜,河道旁开入挖掘机,需要沿河两岸建造施工道路,挖机工作面较小、却把水体搅动得浑浊不堪,这种方式清淤不彻底,也比较容易引起回淤。
水力冲挖采用拦河围堰、抽干河水,施工人员在河床上冲挖淤泥,可能会引起河岸塌方。今年1月23日,乐清市乐成镇城东街道春园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干河水,发生道路坍塌。
绞吸式挖泥以挖泥船将淤泥进行切割和搅动,再经吸泥管将绞起的淤泥借助强大的泵力,输送到堆场。如果管道辅设较长影响其他船只通行,管道输送淤泥的同时会带来大量的水,还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堆放淤泥。
挖出的淤泥,主要通过陆路、水路和管道三种方式进行运输。
目前,生态清淤集以上三种清淤方式之所长,成为全省较为领先的清淤技术。
机声隆隆,在金华婺城区婺江古河道“十里长湖”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大型一体化生态清淤机将水底的淤泥绞吸上来,输入管道沉淀脱水,流出汩汩清泉。分离出的垃圾被运往郊区填埋,而淤泥打散后被烧制成空心砖,无需堆放,日产日清。
而在最早引进该技术的浦江,对浦阳江城区段8公里河道进行生态清淤。分管河道工作的浦江县河道管理站副站长傅时杰介绍,生态清淤使淤泥固化、垃圾分开、河水返回,实现管网运输、工厂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这些淤泥中的1.1万余立方米最终用于苗圃、制砖和“三改一拆”后的复垦复耕,变废为宝。因为效果较好,生态清淤还将被浦江运用到通济桥水库的清淤当中。
此外,柯桥等地也积极引进生态清淤及淤泥快速固化处理技术,实现清淤、淤泥脱水、余水循环处理一体化作业。不过,生态清淤成本较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共清理干化淤泥1.3万余立方米,每立方米清淤费200元、运费20元。”傅时杰说。
求解
淤泥处置任重道远
记者调查了解,虽然部分地区尝试进行生态清淤,但堆积和填埋仍是淤泥处置的最主要方式。运输成本极高,堆放、收纳场地有限,是目前淤泥处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以嘉兴为例,清淤出的950万立方米淤泥总共借地约1.5万亩,借地总费用达5100万元。
在鄞州,淤泥被清理出来后以每立方米176元的“路费”送到80公里外的舟山外海,再被倾倒入海,不仅价格昂贵,受潮汐影响,淤泥还有可能被冲回内河。
而在乐清,当地6条百里骨干河道清淤将产生淤泥近200万立方米。“从金溪到乐运河采用绞吸式清淤,产生的淤泥将通过管道输送到胜利塘北片围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淤泥用于围垦填方工程,但围垦对淤泥质量要求很高,随着围垦工程的陆续推进,用量也相对有限。
还有乡镇干部向记者“吐槽”:因淤泥无处可去,他们只能租用土地进行集中堆放。部分挖出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等,对作物种植影响很大,农民根本不愿意借地堆放。即使有人愿意出租土地,淤泥风干需要数年,租期久、租费高,到期后仍面临再次处理难题。一些乡镇由于堆放场地难以落实,淤泥清理出来后常常只能堆放在河道边或池塘边,一下雨,淤泥又流回河道里。
淤泥如何脱毒处理,成为处置时的第二大难题。省“五水共治”办公室业务指导二组曾对河道淤泥处置开展专项调研。副组长胡金法说,部分受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淤泥成分十分复杂。一些地区淤泥含有重金属,但在清淤后的检测工作可能并未到位,如果按一般淤泥予以处置可能会存在二次污染隐患。他呼吁处置前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检测机制。
那么,我省是否真的缺乏简便易行、经济节约、低害无毒的大规模处置淤泥的可能?各地又有哪些处置淤泥的绝招、奇招?请关注浙江日报记者继续追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