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个世界上“老娘舅”很多,但经验丰富、能写一本“娘舅经”,带出了一批“老娘舅”的却不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云和县元和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郑云成就是其中一个。
摸索一套土办法
郑云成曾是一名成功的食用菌种植辅导员。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云和县食用菌种植规模从1988年的7.2万袋发展到1997年的3500万袋。
规模迅速扩张,各种问题逐渐显现。1997年,郑云成被任命为县食用菌管理员,凭借多年辅导员打下的群众基础,以及善于观察、敢于说话的能力,他渐渐成了县里有名的“老娘舅”。2000年,老郑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他“管闲事”的范围越来越广。
“那年,300多名菇农在一家农具店买了一种消毒剂。用了以后没有达到效果,菇农们就去找经销商讨说法。”郑云成说,当时气氛很紧张,“赶到现场后,我让其他群众先回家,派几个代表坐下来谈。”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买卖双方都存在责任,郑云成当场就提出一个方案,化解了纠纷。
郑云成说,虽是“半路出家”,但他摸索出了一条重要经验:要对调解的事情懂行,特别是法律问题。为此,他专门购买了书籍自学法律,还经常向法律专家请教。
一次,元和街道白洋墩村的廖某来到郑云成办公室求助。原来,廖某曾在同村人黄某的一个工程中跑运输。工程结束后,双方对运输款的结算产生分歧。由于只有口头协议,廖某迟迟拿不到款项。郑云成冒着大雨前往工地详细了解情况,连夜查阅了《合同法》等相关条文,并向律师咨询。经过充分准备,郑云成将当事者叫到了一起,告知他们口头协议的法律效力。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
凭着一颗责任心
“我长得比较接地气,群众也愿意跟我讲话。”郑云成笑着说,如果真的要把他的“娘舅经”写出来,这句话一定要写在扉页。
因为在基层跑得多,郑云成被晒得很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调查,仔细分析案情,找出矛盾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纠纷。”通过实地调查,郑云成往往拿出两三套调解预案,大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一次,安徽籍农民工李某骑电瓶三轮车经过元和街道小徐村村民建房工地时,不慎被地上的建筑杂物绊倒。人生地不熟的李某找到了郑云成,希望能得到帮助。郑云成立即陪李某到现场查看。由于该工地涉及多户村民,责任主体很难界定。郑云成前前后后到小徐村跑了一个星期,经过多方调查确定了责任方,但双方都不肯退让。最后,郑云成又花了一天时间梳理出了两套方案让双方选择,最终达成协议。
“调解的时候最忌讳冷场。调解人一个方案抛出后,如果对方不接受,就要马上抛出第二个、第三个方案。”郑云成说,每次接到调解任务,他都会仔细考虑怎么出调解方案。“有时候拿筷子在桌子上点点画画,女儿还以为我在画画。”
截至今年8月,他已成功化解涉及劳动争议、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137件,调解成功率达100%。云和人给郑云成一句评语:“老郑来了,就成功了一半。”
带出一支好队伍
2012年初,在郑云成的提议下,元和街道把辖区内19个行政村(社区)的调解委员会整合到街道,街道调解委员会可以调动各村调解资源进行跨村调解,打通了街道、村两级调解平台。
元和街道调解委员会在各村(社区)重新选拔了83名调解员,整合调解队伍。郑云成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娘舅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元和街道睦田村有几户村民在建房子时出现了纠纷。由于涉及村民人数较多,村里的调解员处理起来有些棘手。郑云成就组织了5名调解员一起来到现场,当场处理问题。参加调解的山脚村调解员王祖成感慨地说:“多个人在一起调解,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我们自己的收获也很大。”如今,郑云成带出来的这支队伍中,已培养出4名县优秀人民调解员。
今年,跨村调解已在云和全县推广。据统计,云和今年前8个月已调解跨村矛盾纠纷1479起件,调解成功率100%。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