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鱼虾变少变小 渔民后继乏人 太湖渔民遭遇转型难
2015年09月12日 07:45:5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马薇

  新华日报供本报专稿

  记者马薇

  9月1日,经过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太湖秋汛开捕。一时间,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船影重重,白帆点点。然而,千帆竞发的热闹背后,却难掩渔民们对于前途的焦虑。

  9月6日凌晨2点,太湖仍在沉睡,60岁的渔民张纪大早早开始检查船只,收拾渔网,一切准备就绪,老张带领十几个帮工,驾驶两艘渔船向太湖三山地区驶去。

  张纪大是无锡滨湖区渔港村的渔民。9月6日,是太湖大型工具高踏网开捕的第一天,这一天,村里的很多渔民都像张纪大一样凌晨起床,奔向早已选定的湖面。老张告诉记者,高踏网一网能打3万至5万斤鱼虾,对全年的收成贡献巨大,因此渔民们格外看重。“今年怎么样,就看这第一网了。”老张说。

  下午4点,到了收网的时候。张纪大紧张指挥着拉起巨大的渔网,数不清的梅鲚鱼、白鲢、白虾如瀑布般倾入船舱。老张一直沉默地注视着,许久才开口说到:“看样子,这一网能有4万多斤,比去年好一点,就是个头小,恐怕卖不出价钱啊。”

  老张的遗憾其实早几天就已经显现。9月1日,太湖小工具开捕,渔民们发现,以往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三四斤重的太湖鲢鱼,今年减少了一半左右,品相好的太湖银鱼也减产了约30%。虽然捕捞总量没有减少,但渔民们的收入却面临着“缩水”的风险。

  “由于环境、水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太湖渔业资源尤其是优质渔业资源近年来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记者从太湖渔业管理部门了解到,今年太湖流域的气候相比往年不太稳定,前期水位偏高,水温偏低,水生植被大幅减少,鱼虾产卵、索饵及隐蔽场所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湖鱼虾生长。为了恢复太湖日益萎缩的渔业资源,近年来,渔业部门加大了太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仅2015年就投入专项资金460余万元,投放花鲢、白鲢、青鱼等各类苗种约81万斤、775万尾,但仍难以彻底扭转太湖渔业资源逐渐衰减的趋势。

  比起一年年变少、变小的鱼虾,更令渔民们焦心的是,愿意捕鱼的人越来越少了。

  无锡滨湖区渔港村,是一个因村民世代捕鱼而得名的地方。这里一度渔船林立,喧闹的渔市里到处可听见渔民叫卖湖鲜的吆喝声。但近年来,即使在9、10月的开捕旺季,渔村也显得人丁稀落。47岁的邵瑶瑶是渔港村现有渔民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告诉记者,因为捕鱼辛苦、风险大,收入也微薄,渔民的后代几乎没有人愿意继续从事渔业,目前还坚守本行的渔民几乎都是两鬓苍白的老人。“等到我们这批人离开,就没有人捕鱼了。”

  老邵的忧虑正是现实的写照。记者从滨湖区农林局渔政部门了解到,该区现有太湖湖区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渔业养殖面积2600亩。2000年以来,由于环境、政策等因素影响,渔民和渔船急剧减少。近年来,随着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步改善,再加上柴油补贴等一批惠民政策得到落实,传统捕捞渔业趋于平稳。目前,全区共有渔民500余人,渔船247条,2014年捕捞量约为3700吨,渔民人均收入达到29100元。

  然而,在太湖沿岸的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收入根本无法吸引年轻人。周斌是渔港村第一批大学生,虽然父辈都从事渔业,但2001年考上河海大学的他,并没有学习渔业专业,而是成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不想和父母一样把一辈子都捆在船上。”周斌说,船上生活乏味又清苦,年轻一代很少能受得了,“走出去”成了渔村青年必然的选择。

  时代的洪流让很多老行当、老手艺没落,古老的渔业也未能幸免。然而,传统太湖渔业自我转型的努力从未间断。近年来,在太湖沿岸,观光捕捞、渔家餐饮、渔市批发、渔业加工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传统渔村不再局限于单纯捕捞业,走上了多元发展的道路。渔民的下一代告别了“摇出水面,图张嘴面”的清苦生活,也找到了“亲水不离岸”的理由。

  今天的太湖渔业,不仅依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承载了生态、文化的全新功能。采访中,很多一线渔民、渔业管理部门和专家都在为保存和发展太湖渔业大声疾呼。

 

 

标签: 责任编辑: 金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